English

德育今天怎么抓

2006-04-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我有话说

50余位教育界领导、专家和校长、教师出席了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担任社长兼主编的《中国德育》改版出刊座谈会。研讨的内容从“《中国德育》怎么抓”到“中国德育怎么抓”。

《中国德育》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央教科所主办的一份学术性理论刊物,2006年从内部刊物改为公开发行,弥补了这一领域

专门刊物的空白。3月15日的座谈中,不少人提出了该领域引人深思的问题。

直面德育新问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说,对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思考中国德育出现的问题,真是感触很多!当前德育以及整个素质教育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由于社会以文凭为本,教育就以考试为本,学校就以分数为本,学生就以应试为本。这种情况不改变,德育能有它的位置吗?可见,一定要把道德教育、道德行为训练普及到整个社会中去,学校的德育工作才推得动,才有成效。

“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这一命题虽已提出几年,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仁、义、礼、智、信”中有糟粕,会影响德育内容的纯洁;有人质疑,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一所高中举行毕业典礼,要求毕业生从校长手里接过毕业证时要行鞠躬礼。学生却提出:校长是不是也应该向我们行礼?学校意在培养“感恩”,学生却要求“平等”。清华大学研究员钱逊先生认为:一方面,否定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有些方面确实会与现代社会有冲突。例如,“礼”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但现代意识强调平等,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做朋友。如何看待这之间的关系,如何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是理论工作者、文化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一些学者建议,应开辟专门栏目,开展这方面的案例研究。

学校是培养高尚的地方

经历过学校的正面教育,走入社会之后,一些人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是培养高尚的地方”。言外之意:“离开了这个环境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国家教育部思政司杨振斌司长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就是要营造一个优于社会的德育环境。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但必须要坚持正面引导。一个人如果经过16年的学校教育还高尚不起来,以后再想高尚就更困难了。所以,学校当然应该是培养高尚的地方。”

兼顾上游与下游

开展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工作。《中国德育》是一份学术性理论刊物,反映德育理论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理论见解责无旁贷,这也是体现刊物学术品位和质量的重要标志。但是它的读者群的定位除了理论工作者还有各级学校教师。这就需要学术理论文章在表达上要尽可能容易理解。过长、以及行文艰涩的文章,中小学教师不易接受。北京教科院冉乃彦副研究员认为:德育研究不仅要从具体走向抽象,还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他举作家毕淑敏的一段回忆“我为什么不唱歌”为例――合唱团的老师对毕淑敏说:“我找了半天,总算找出了是谁老走调,就是你!以后你光张口,别出声!”冉老师分析道:虽然作者没讲任何理论,这个故事里却有很深刻的理论问题。他认为应该倡导专家与教师对话,以使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在沟通中实现互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