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造就一批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

2006-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 朱道本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今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立20周年。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其特有的运作方式和科学的评估体系,为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科学人才特别是优秀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科学家们认为,科学基金已经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和孵化器。为深入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突出作用,反映我国基础科学创新研究群体的成长轨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本报合作,从今天起开辟《基础研究――孕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专栏,系统报道科学基金在促进我国创新研究群体成长中的重要贡献,敬请关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卫华(左五)领导的创新研究群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基础研究是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尊重科学规律,大力发展基础研究,是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基础。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6年成立伊始,就对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坚持支持基础研究的方向,以充分尊重科学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不断探索和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了“项目”、“人才”两大资助板块,为稳定支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从1986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运用国家投入的约180亿元资金,通过择优资助,支持了10万余个项目,资助了大批处于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一大批科技人才在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成长起来。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学科建设和基地培育功能,青年科学基金的稳定和育苗功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激励功能,创新研究群体的导向功能,海外(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吸引功能,在培养后备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吸引海外人才、促进合作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5年,青年科学基金资助975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491人,海外及港、澳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资助521人,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18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了40所大学、15个专业的90个基地,参与资助6个大科学工程和7个特殊学科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资助了大批处于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成果,孕育了许多具有发展前途的新思想,一些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一批在科学基金长期持续资助下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展示出科学基金资助的累积效应。在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成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从事基础研究的主力。科学基金为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0年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开拓了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模式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不同于一般的研究项目,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基金,她重点资助以国内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以较高的经费强度进行持续稳定地支持,为研究群体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使之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促进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批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冲击世界水平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

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实施以来,得到科技界及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不断地对这一资助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使群体的资助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完善。目前创新研究群体正在实施“3+3”或“3+3+3”的延续资助模式,鼓励创新研究群体敢于从事较强的探索性研究,使群体能够在稳定和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模式既发挥了群体各自的优势也更加突出群体的研究特色,为研究团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了学科交叉,加强了凝聚力,稳定了队伍,推动了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与融合。获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较好进展。2003年以来已有19位学术带头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学术带头人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十一五”期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将按照科学目标引导,增强协作创新,发挥团队力量,冲击国际前沿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导向作用,带动各方共同推进创新研究群体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学家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

科学目标引导,就是要求每个群体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导向,以科学的目标引导群体,以共识的目标凝聚群体,以创新的目标激励群体,使得创新研究群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支持,能够在科学前沿上有所开拓,有所建树,逐步形成具有引领学科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孕育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创新研究群体的研究目标依靠科学家在认真研究本领域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群体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队伍状况实际出发,经过科学决策凝炼出来的。这一目标源于科学家的智慧和远见,通过科学基金的支持又成为引导创新研究群体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方向,推动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促进创新研究群体形成研究合力,不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增强协作创新,首先是要求创新研究群体各成员间要大力协作,围绕共同的科学目标,加强实质性合作研究,通过密切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冲击国际科学前沿,攀登科学高峰;其次要求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要注重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群体所在依托单位的协作,共同为创新研究群体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合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研究氛围。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粘合剂”和“酶促”作用,以科学前沿目标为导向,以长期和稳定的研究经费支持为手段,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人才资源、研究资源和科技平台资源的整合,促进各方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奋斗目标。

发挥团队力量,就是要求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要着眼于团队建设,探索新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群体的合作和交流,注重培育继承、协作、开拓、创新的团队文化,形成有良好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能够冲击世界水平的学术团队。现代科学发展要取得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离不开多学科领域科学家的紧密合作和协同作战,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文化是决定一个团队能否实现“1+1>2”的关键。因此,创新研究群体的建设必须坚持经费支持与营造环境并重,突出团队建设的主题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地把团队文化建设贯穿于创新研究群体建设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创新研究群体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完善创新研究群体制度的各个方面,鼓励、帮助和支持群体不断形成具有亲和力的和谐融洽、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

冲击国际前沿,就是要求创新研究群体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勇于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从而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乃至形成一些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群体是优秀人才的集合,其研究起点要高,目光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和形成鼓励群体干事业、支持群体干成事业、帮助群体干好事业的外部环境和良好氛围,使创新研究群体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创新研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学家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

“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将切实落实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认真贯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新时期工作方针,努力造就一批敢于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为实施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切实贡献。

 

背景链接

1.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程序

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规模不大,要求标准较高,不宜大面积铺开或自由申请,同时创新群体的发展不光是经费支持,本单位、本部门的带动支持也非常重要,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采取由部门推荐的方式产生候选群体,负责推荐群体的部门是: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科协和自然科学基金会。

收到申请后,由科学部负责组织同行评议和专业评审组评审。每份申请至少请五位同行评议专家评审,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根据分配指标,以130%以上的比例确定部分群体到专业评审组会议答辩。专家根据评审标准,并通过近年来对各类基金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和验收的情况,特别是通过对活跃在科学前沿的研究队伍情况的了解,进行差额遴选,确定候选群体名单。

实地考核是创新研究群体评审工作的一个特殊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群体进一步凝炼科学目标,以充分发挥创新群体基金的导向作用。

实地考核小组由多学科交叉的专家组成,到候选群体所在单位进行。考核小组的任务是对被考核群体今后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方向、奋斗目标及创新潜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提出群体尚需改进的弱点和不足,以及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

根据评审程序,最终由委务扩大会议确定研究群体资助对象。

2.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概况

2000―2005年度共批准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18个,资助总经费6.012亿元。118个研究群体中,53个群体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56个群体来自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6个来自解放军系统的研究单位,3个来自其他部委所属研究单位。创新群体按研究领域分布的情况为:数理16个,化学17个,生命29个,地球17个,工程与材料17个,信息17个,管理5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