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企业创新的三种依托

2006-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企业创新需要企业内部的信任、用户的支持和产业链间的支援三种依托。如果这三种依托都能实现,创新成果就会出现得多一些、快一些。

第一种依托:企业内部的信任

2005年6月26日,海信集团在北京发布了我国音视频领域第

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

2005年7月2日,青岛市市长夏耕与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总裁于淑珉亲自为彩电装箱,海信分布在青岛、辽宁、贵阳、淄博和临沂全国5大彩电生产基地同时正式下线信芯彩电。年产7300万台的中国彩电全部采用外国芯片的历史就此结束。

海信集团总经理于淑珉说,海信是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开发团队,经过1600个日夜的奋斗攻关,2004年9月28日,在一张A4纸大小的电路板上成功嵌入了十几万行的设计代码。采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制程,集成了近200万个逻辑门,700多万个晶体管,开发完成了可广泛使用于包括CRT电视、液体电视、等离子电视等各种视频播放媒体终端的“信芯”。2004年11月27日一次流片成功。又经过半年的整机开发,于2005年3月7日完成工程批样片整机应用验证工作,从而完成了中国彩电史上的“第一”。据估计,“信芯”产业化后,10万片的规模就可实现盈利。芯片产业化后,海信将尝试由生产制造商向技术专利商过渡,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供应商,帮助中国彩电企业降低采购成本。

于淑珉说:“在流片的前夕,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亲自给开发团队打电话说,即使这次没成功,我们也一样信任你们,你们还要继续做下去。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创新不成功,最痛苦的人,可能不是企业的领导层,而是这批从事创新事业的年轻人,因此,我们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待遇,我们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要想在企业形成创新的良好内部环境,信任、鼓励、允许失败的氛围是一定要有的。”

第二种依托:用户的“冒险支持”

TD-SCDMA是由中国提出并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主干网的通信标准。自从被国际电联批准为三个国际标准之一以来,TD-SCDMA的开发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坚定支持。但是,由于涉及各种复杂的利益,所以围绕着TD-SCDMA的采用始终伴随着斗争,而斗争的焦点始终集中在TD-SCDMA的应用上。在发放3G牌照的前夕,TD-SCDMA的应用问题已经集中在能否让其单独组网上。

研究TD-SCDMA的信威公司发展曾经“三起三落”,其中最难的一关,就在于大庆专网的建设。当时,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信威公司遭遇到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大庆专网”开始建设的时期。

信威公司发展战略委员会战略策略总监杨在田对记者说:“当新技术以产品形式出现时,不管多么粗糙,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所以总会找到需要这些性能并为此付出较高价格的先锋用户。信威的先锋用户就是大庆通信公司。客户的信任和支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大庆通信公司总经理郭书昌个人甚至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由于坚持采用信威的系统,而且在系统还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就预付了款项,郭书昌本人曾经被怀疑有‘不法行为’,并受到审查,两次差点丢了‘乌纱帽’。但这笔分期支付的近三千万的款项对信威和SCDMA来说却是救命钱。自主创新之所以比依赖外国技术要困难,原因就在于要承担风险;这风险不该仅仅由企业自身来承担,社会应当为容纳创新的风险做好充足的准备。

谈到企业的历史,几乎每一个员工都会认为2001年开始的“大庆会战”对于信威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是信威重新起步的时候,大庆油田专网项目几乎成为SCDMA在困境中的惟一希望。尽管SCDMA的技术性能在理论上具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问题之多是在实验室环境中无法想象的,而所有这些技术问题的解决几乎都发生在大庆油田专网的工地上。正是由于用户坚定的支持,SCDMA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实验室技术到可用产品的蜕变。2003年9月21日,由信息产业部主持的“SCDMA综合无线接入系统生产定型鉴定会”在大庆举行,正式建议将“SCDMA无线本地环路系统”在城市无线接入和农村普遍电信服务领域推广使用。由于市场定位与“小灵通”相似,这个系统后来被俗称为“大灵通”。至此,“大庆会战”才真正以胜利告终。随后,SCDMA手机生产线在重庆子公司建成,并开始大规模生产,信威开始崛起。

第三种依托:产业链间的“生态支援”

在“中国风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参与人员一致认为,自主创新是我国风能产业的突破口。

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在发言中说:“自主创新,应该要形成一个社区,应该形成生机勃勃的产业链,互相支持,互相启发,那么即使大气候条件不够好,局部小气候也会让创新者如鱼得水。”

保定国家高新区正在成为“国家新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在这里,有正在国际国内市场强势发展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著名企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是我国目前唯一具备全套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有风电关键设备生产居国内领军地位的中航(保定)惠腾风力发电公司――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行开发生产风力发电叶片的企业;还有颇具节能潜力的三川电力、宇能电器、北方调速、华仿科技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前不久,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考察保定高新区时,曾指出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瞄准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具有自主创新的成分”。

这里不但有良好的能源产业基础,还有我国电力系统教育部直属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和国家级能源设备检测中心等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2002年,保定高新区的发展目光锁定可再生能源,把发展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作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战略方向。

2005年11月6日,国内首个风电叶片自主研发机构――华翼风电叶片研发中心宣告成立。这个高科技研发中心就设在保定高新区内。为了使高新区真正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设备产业的战略平台,保定高新区已经将建立相关技术开发支撑体系等纳入工作重点,包括建立基地专家委员会,会聚10位以上的院士以及国外专业人才为基地提供智力支撑。与此同时,基地支持华北电力大学建立可再生能源专业课程,与中国风能协会、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创办亚洲风能培训中心、中国风能信息中心等;并建立完备配套的新能源设备基地政策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