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展示职教育人新气象

2006-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杨士宏 我有话说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结合济南市历城区职业教育的实际,该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王志刚体会颇深:“职业教育也是生计教育、饭碗教育。”近年来,济南市历城区坚持走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提高并举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

发展。

近年来,济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部产业带的开发建设,使历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经济的优化升级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完善教育结构、加快全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求。历城区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其中2所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校生10369人。

统筹职教资源

历城区注重发挥宏观统筹作用,大胆统筹职教资源,全面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多年来,历城区立足全区实际,统一规划全区职业教育发展。该区2003年就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力促形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出口畅才能入口旺”,这句话对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积极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招生、就业两个“关口”的统筹工作。近年来,历城区教育局每年从招生计划、招生政策、实施办法等方面统一协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制定职教招生意见。在降低入学门槛、简化招生手续的同时,推行“订单”教育,即学生报到入学时,根据联合办学单位的用工信息和用人情况,同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就业协议书》,提前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另外,根据该区职业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实际,对贫困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和勤工俭学制度。自2003年始,历城区职业教育招生年均超过3000人,2005年三所学校招生3577人,普职招生比例接近1:1。普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历城职业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以生源规模聚集资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统筹就业,实现“出口”畅。一是成立完善毕业生就业安置机构,开拓就业渠道。二是积极开展“二次就业”或“多次就业”,为往届“失业”毕业生无偿提供技能服务,助其“再就业”。近几年,历城区职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同时历城区积极统筹经费政策。近几年,该区职业教育经费持续增加,年均投入3000万元,并积极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2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和每班每年4000元的专业教学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2005年,区本级筹资11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把工厂“搬”进学校

说到历城的职业教育,不能不提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历城职业中专。在该院的大事记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建“工厂化学校”、办真正的就业教育的思路。自2004年起,学校先后投资1700余万元建起了10000余平米的机电技术实训中心,包括:8000平米车间式大楼一座,2000平米钢结构汽修车间两座,设备总投资达1000万元。实训中心完全参照工厂车间的标准设计、施工、装备、运行,设有数控加工中心、机加工车床设备、汽车维修检测等各类先进设备,实习、实训工位能满足6000名在校生需要,是济南市同类学校中规模最大、装备最新的机电实训中心。计算机专业有3000平米电子信息大楼一座,设有网络实训室8个,计算机拥有量达900余台。该校是山东省最大的软件开发基地齐鲁软件园授牌的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走进历城职业中专,给人的感受是,学校就像大工厂,课堂就是大车间。但历城职专提出的建工厂化学校并非仅仅停留在把学校建设得像工厂一样的层次上,而是在经营理念、环境布置、管理模式、质量标准等诸方面与企业实现全方位嫁接,做到学校与市场真正零距离,教学与工厂实现无缝隙,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等多项功能于一身,实现“五个合一”即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合一。

为此,学校创立了“教学链”、“教学经济”的概念。所谓教学链是指围绕着产品的生产而形成教学的诸环节。根据产品设计――购买原材――原材粗加工――半成品加工――产品完成,相应进行教学安排,计算投入产出比,探索“教学经济”指标,实施产业运作。教学链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原料粗加工――半成品加工――产品完成”为核心环节,整个过程又分为“见习组、实训组、成品组”。比如在机电专业实训中,把钳、车、焊、磨、铣等工序有机衔接,一举多得,学生作品就是生产产品。据2004年统计,全校核减成本后仍有“教学经济”赢利指标20万元。同时,学校还将工厂引进学校。2004年,济南远大机械厂入住学校,自主管理,独立经营,为济柴、重汽生产配套产品。学生在校内就能见识原汁原味的企业生产。

好思路打造好品牌。“工厂化学校”成为历城职专作为济南市唯一“山东职教20强”的参评砝码。学校运用“品牌输出”策略,强强联合,先后与中国重汽、济南钢铁集团公司、中日合资冠世、轻骑铃木、上海中芯、美能达等众多名企实施“订单培养”。以强助弱,先后与济阳、平阴、武城、鄄城、枣庄以及内蒙古丰镇地区职校采取1+2模式联合办学,取得了极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革激活内驱力

历城第二职业中专曾属于基础较为薄弱的职业学校。2004年12月份,历城二职专顺利通过了全国重点职业学校的达标验收。“快进则生,中进则慢,慢进则衰,不进则亡。”历城二职专校长李传明经常这样告诫教职工。从薄弱到强势,一切源于学校的改革与创新。

为彻底走出职业教育普教化的怪圈,历城二职专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学校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奶牛养殖实用技术》、《电气焊实用技术》、《手工编织实用技术》、《服装制作实用技术》等教材共计27种,克服了通编教材不适用的弊端。从2003年暑假开始,学校每年都将部分专业教师下派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个半月的实习和锻炼,他们在生产第一线边学习边劳动,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了在学校里无法提高的技能,得到工人师傅的交口称赞。目前,学校拥有26个短期培训班和课外活动小组,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三种以上技能的总体目标。同时,学校结合“双元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学、练、演、赛、考、评相结合的教学体系。2005年,学校教科研工作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构成与培养的研究》、《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设计方案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总课题组评为一等奖,并列入国家级重点课题,而学校也被教育部规划总课题组列为实验课题实验校;《激励、约束、竞争、评价在学校管理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于2005年6月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所立项。

实行“一校两制”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历城二职专与民进山东省委联合创办了民办山东建设学院,建立了中专部、大专部、高级技工培训中心三个业务部门,形成了两校合一、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大专部民办,中专部是国办,两种体制并存于一个学校,这在济南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尚属首例。学校集高等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培训为一体,开设有高中起点的三年专科班、初中起点的四年专科班、初中起点的中专班和高级技工培训班,分别开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培训教育,为社会经济提供初、中、高级专业人才。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职业学校生源差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管理较普通高中更具难度。为此,历城二职专将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优化职校育人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学校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注重培养一支相互协作、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班主任队伍,把“24小时无空档管理”落到实处。近几年,学校以青年党校为载体,狠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后发展了16名学生党员。学校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教师和温馨教室、温馨宿舍活动。同时,加强对学生会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增强学生会工作的规范性,使学生会真正成为广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成为联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

2005年1月23日,是令历城二职专在苏州昆山富士康公司实习的同学们难忘的一天。虽然不能回家过春节,但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郭光明一行三人的到来却给了他们“家”的温暖。每年临近春节,学校都会派领导干部赴外省企业看望实习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安心实习,真正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更多的学生融进了历城二职专这个大集体。

钟情培训农村青年

对农村青年的技能培训是历城三职专的“拿手好戏”。1960年成立的历城三职专位于济南南部山区,由于周边地区属生态旅游开发区,方圆几十里没有一家大企业。因此,学校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独特优势,找准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与市场的切入点,切实加大对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抓好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掌握一技之能,是推进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开展青年技能培训,支持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该校的培训对象90%是农村青年,其中绝大部分是历城当地的农村青年,其余则主要来自德州、淄博等地。从生源层次来说,主要包括社会待业青年、在岗务工人员和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就报考目的而言,主要包括即时就业、转岗、创业、升学等。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农村青年,主要是该校建立了一整套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及良好的教学服务质量。学校通过深入进行市场(企业)积极调研,全面做好专业开发。目前学校开设了林果、园林、电子、机电、财会、服装、计算机、旅游、养殖等十多个专业学科,近百种训练课程。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实用,为用工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所急需,这极大地吸引和调动了农村青年的参训积极性。

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问题,还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第一责任,把培训与就业服务有机结合,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该区柳西村村民葛明忠,家境较为贫寒,两个孩子上不起高中,他先后把两个孩子送到历城三职专就读机电专业。两个孩子学习刻苦,毕业后在深圳大型企业工作,工资福利待遇很好,家庭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葛明忠一家见人就夸:“多亏了三职专的老师,感谢三职专为我们培养出了这样有出息的孩子。”

2003年,在青岛市人事局为海尔等企业招聘人才的招标会上,历城三职专以优异成绩中标,成为青岛企业的定点生源培训单位。莱科达电子公司、华硕电脑、浪潮集团、轻骑集团等著名企业竞相聘用该校毕业生,该校有10名学生被录用企业选派赴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研修。多年来,三职专按照“保证安置促招生,通过招生带安置”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立足济南,面向全省,辅射全国”的就业格局,毕业生安置率达到10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学校的毕业生中已有69人担任厂长、经理或部门负责人,有481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务,有926人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而这部分人中,90%以上是农家子弟。用当地老百姓通俗的话讲,就是“孩子进了三职专,以后走到哪儿都有活儿干。”

同时历城三职专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农村青年就业培训基地。2004年以来,学校以培训基地为依托与柳埠镇等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合作互通机制,举办服装、电气焊等专业培训班17期,培训机电类农民工1464人,受训人员全部安置到重汽、济钢、元首针织、冠益服装、舜田服饰等企业。今年学校又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示范性培训800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