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次意大利影像艺术的回顾

2006-04-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云 我有话说

在一家小理发店里,一位顾客正在一边吸烟一边理发。屋里很安静,只听得见理发师手中剪刀的嚓嚓声;画面很简单,只看得见顾客的脸、吐出的烟以及理发师的手。这只手不时地让顾客转一下头,而随着他头部的转动,他的新发型也逐渐清晰――一张人脸的侧影,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它与顾客的脸部轮廓几乎一样。这部名为《发

型》的3分钟黑白短片是由意大利艺术家在1976年拍摄的,它随着一个叫做“触电”的意大利影像艺术展映活动来到中国。4月2日,通过连续两个周末的播放,这个收集了80位艺术家90部作品、长达15个小时的展映活动已暂告一段落。

“触电”诞生于2001年,它通过在马德里、柏林、巴黎、蒙特利尔、里尔、北京以及今后在其他城市的巡展,对意大利的影像艺术作一个回顾与总结。

意大利的影像艺术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四大艺术工作室的相继出现,许多艺术家开始使用录像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但受到技术的局限,当时的影像艺术多是用录像机来记录一些艺术行为,如上文提到的《发型》。再如《镜面反射》,只是水中的一张人脸,在把水搅动后,人脸倒了过来。面部、水面、倒影以及神话人物纳西索斯,构成了一幅没有时代的画面。《相似之处》则是一个古老的镶嵌画,在电视监视器的“雪花”效果中消失。通过这种比较,突出电视画面平淡而零碎的性质。《时间消磨》这部短片则是在5分钟的时间里,不停地重复一句话:“时间在消耗形象,时间也在消耗声音。”同时,画面中的人脸不停地像钟摆一样晃动,随着声音和画面晃动的不断重复以及加速,最终一切变得不可识别。上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影像艺术处于初始时期,许多艺术家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但在展映现场放映此片时,许多人睡着了,还有一位女士打着哈欠说:“这部片子太适合失眠的人观看了”,可见作品达到了它所要表现的“时间消磨”的艺术效果。

据展映活动的策划人之一拉拉・尼科利女士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影像进入了各个领域:纪录片、戏剧影像、舞蹈影像、音乐电视、试验性电脑图像等等。这一时期的影像艺术有了更多的艺术手段来支持,形式也更多样化了。例如短片《时间倒流》,一个女子的脸,没有表情,而后是一个瓶子打碎了,接着就像是记忆的画面:恋人相拥,像是追寻记忆的旅程,女子坐在飞驰的列车上,看着窗外的大河和森林,有时,她是在地上重复铺一个毯子,她的动作及表情似乎是在怀念什么。同时,瓶子也在一点一点地粘起来。其间不时有恋人重逢的画面,最终瓶子被粘好了,女子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这部短片的音乐和画面都非常唯美,感觉像是一部影片镜头的节选,似在讲述一个完整的伤感故事。

对于戏剧和舞蹈来说,影像被看作是革新的工具,因为它具为改变时空范围的能力。例如拍摄于1995年的《悬崖峭壁》,短片长达28分钟,是用录像机对于一部舞剧的重新阐述。在黑火山的峭壁上,一群穿着粗布衣服的人在缓慢前行,他们面容憔悴,神情疲惫。而不时的下滑与援救,便他们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突然间,岩石崩裂,火山沸腾,人们在生与死的边缘中倾力挣扎,生死相依。画面全部是舞蹈艺术家的表演,但却用彩色和黑白分割出两个视角――舞台的和摄像机的,特别是黑白的部分,突出了艺术家们的出色表演,优美的画面似乎有了时间的断层。而背景音乐则是火山喷发、岩石崩裂,岩浆汩汩流动的声音。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意大利影像艺术的关键过渡就是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在计算机绘图和电脑动画方面尤为明显。而从1995年至今,视觉艺术领域则体现了完完全全的电子繁荣,数字技术的兴起为电子艺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一半以上的艺术家运用影像,更与绘画、雕刻、摄影、戏剧、舞蹈以及行为艺术相结合,而且这一艺术借助技术的支持突破了时空局限。

完成于2001年的作品《绝对疯癫》,就是一部数字失真的尝试,通过变形的人体以及花朵的组合,配以奇怪的电子音响,使得虚拟的元素变得不易辨认。完成于2005年的《艺术作品36》,背景音乐是反复吟唱的艾德・黑泽的歌曲《OK》,一位女士用夸张的动作向观众展示一些奇怪的小摆设和家电产品,她的姿态刻板,像在讲解使用说明。背景画面则像是上世纪60年代《007》系列电影。据介绍,这部录像是一位艺术家对另一位艺术家梦境的阐释。

这次影像艺术展是2006中国意大利年的活动之一,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展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天的放映几乎座无虚席,许多学生和这一领域的专家认为作品很不错。今年秋天,它还将在广州继续展映。

《悬崖峭壁》

《绝对疯癫》

《发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