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大学学生培养保“量”保“质”

2006-04-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袁瑞请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通讯员袁瑞请)近年来,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河南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5年的3万多人。面对学生规模的成倍增长,该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通过采取立体人才工程、创新学分制、文化育人等多种措施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实
现了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双赢”局面。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立体人才工程”。2004年,该校启动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立体工程”。该工程是包括院士、省特聘教授、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的培养和引进,优秀学术群体的选拔和培养,以及博士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等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目的是构建“厚基础、多层次、宝塔型、立体式”的人才工程,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该工程一经实施便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仅2005年该校便收到了全国著名院校的168位博士、2800多位硕士的应聘材料。校长关爱和告诉记者:“学校通过采取‘落户式’、‘候鸟式’等多种引进方式,通过引进院士和其他大师级人物,为学校的学术发展造就领军式人物;通过引进特聘教授,为学校学术发展造就中坚力量;通过设立黄河学者岗位,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拓展新的空间;通过引进博士和其他有真才实学者,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增添有生力量。”截至目前,已经有10名院士、13名河南省特聘教授、10名黄河学者、31名校特聘教授接受河南大学的聘任。

创新学分制,制定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新体系。该校独创了“模块教学法”,确定了“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体系,将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及专业基础平台课三部分;选修课分为专业方向模块、专业任选课和非专业任选课。学生入学后,必须修完公共基础课和二级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后,才转入专业学习。该校教务处副处长王强介绍,“‘模块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能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就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该校对完全学分制的另一个创新便是实行了“专项学分”。这是一种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分制,它打破了单一从课程获取学分的方法。“专项学分”规定,学生须完成该项目的7个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学生可以通过做读书笔记、撰写论文、进行课程设计、听讲座、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竞赛、获得发明创造及发表文章等各种方式获得该学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尝试,“专项学分”的实施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利用深厚的校园文化加强德育,坚持文化育人。该校充分利用九十余年的深厚文化沉淀,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打造精品、塑造品牌,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文化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该校校园文化活动既有特色鲜明的专场文艺演出、校园短剧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也有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的“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和彰显学生个性的校园歌手大赛、形象设计大赛,还有综合性的文化节、社团周末120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广场等活动。这些活动呈现出系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为他们展示自我、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提供了广阔空间。“若将河大文化活动的时间累计起来,每年超过6个月。也就是说,在河南大学,平均每两天中就有一天在过‘文化节’,”河大团委一名老师介绍说,学生因此亲切地将学校称为“文化罐”。2004年,该校学生剧社排演的话剧《我的李白》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上,一举囊括了大赛的全部奖项;2005年,该校学生胡振羽、孙川制作的“奥运村社区文化中心”建筑模型赢得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建筑模型竞赛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竞赛社会组模型制作竞赛一等奖。

坚持科学发展观使河南大学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落户该校,实现了河南省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与解放军总参谋部签订有关联合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该校成为总参在地方设立的第四个联合培训机构;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携手共建研究生院;该校教师董学芝教授等人研制成功的“造纸黑液碱回收中直接生产沉淀碳酸钙”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领先地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