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靠什么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2006-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吴自斌 徐锐 我有话说

作为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十五”期间,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加到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8个增加到75个;博士后流动站由3个增加到7个……带着好奇,记者走进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探询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

实施“三层次”战略,促进学科发展

用‘独树一帜’来布局学科发展,还是‘撒胡椒面’样样俱全?其实两者都不科学,我们应该走具有南师特色的建设之路。”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据了解,“十五”之初,南师大提出“三层次”战略,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科发展,即:第一层次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关键要“做大”;第二层次是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关键要“出新”;第三层次是需进一步寻求出路和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传统学科,关键要“搞活”。

该校的法学院成立仅12年,原本位于第二层次的法学理论、诉讼法专业学科,近年来围绕“民事诉讼法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司法改革与刑事司法公正性研究”、“21世纪中国诉讼法律发展与司法现代化研究”三个重大项目进行研究,发表了一批能代表我国该学科前沿水平的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目前已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学科层次体系,跻身全国同类专业前10名。

对于少数过度偏重理论、社会适应性较弱的传统学科,学校以“改变办学思路、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术思维、孵化学科成果”为主导方针,积极进行改造,形成了“系(教学)―研究所(科研)―孵化中心(成果)”的新型学科架构。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数学系已成为“211工程”重点学科“现代数学研究与应用”的主体承担者,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优化学科结构,实现学科转型

面对“十五”提出的“建设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南师大既不被“师范”二字限制,又不贸然摘掉“师范”的帽子,而是从优化学科结构入手,另辟了一条“稳固根基、创新融合”的学科建设之路。

巩固和拓展传统的师范类学科。南师大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实行师范专业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如汉语言文学教育、法学教育、英语教育等品牌师范类学科纷纷拓展学科方向,变终结式师范教育为发展性师范教育。同时学校加大科研力度,先后完成了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农村教育状况调查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完成对人文社会学、国际金融学等5个学科的重点研究中心的整合与改造,在教师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创新和创建新兴学科和跨专业学科群。学校首先瞄准国内外前沿领域,更新改造现有学科,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如英语学科由原来单一的英语教育扩充到教育、文学等6大专业门类14个专业方向,诉讼法学分离出子学科――刑事诉讼法作为专门的重点学科,美术学科新开设动画专业、玩具设计专业,由美术系、计算机系和经济系教师联合执教,培养具备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市场运作等基础能力强的人才;其次以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学科群建设,生命科学、经济学等7个学科之间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学共建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建设

本着“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相结合的原则,“十五”期间,南师大采用引进、交流、借用等灵活方式,形成了延揽名师领衔学科队伍,专家扛鼎促进学科发展的建设思想。

“十五”开局之年,学校创造性地设立校内特聘教授,文、理、工三类学科人才一并引进,学科建设生机勃勃。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还注重“自身培养”,对中青年杰出学术骨干、创新团队带头人,每年给予物质与精神嘉奖。

南京师范大学“按学科引人才、以学科造人才”的理念带动了各学科的软硬环境发展,形成了师资建设和学科建设“双赢”的局面。高层次的学科队伍使学科层次得到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3项,省部级项目120项。地科院林振山教授负责的“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生科院华元渝教授负责的“暗纹东方?养殖生物学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分别于2004、2005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二等奖。

谈及“十一五”学科建设的下一步规划,南师大党委书记沈健语气平实:“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以学科促发展,建设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依然是我们咬定不放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