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内蒙古通辽出现“文化游牧族”

2006-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本报呼和浩特4月8日电记者前不久慕名来到内蒙古“蒙古族民歌之乡”阿古拉镇达林嘎查采访,发现这个只有200多户的村子里有100多名青年牧民进城务工,不过他们不做买卖,不搬砖砌瓦,而是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穿梭在大城市的酒店和旅游区吹拉弹唱,为观众表演民族歌舞,被称为“文化游牧族”。

古拉镇达林嘎查隶属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这里是清代著名将领僧格林沁的故乡,也是蒙古族“梁祝”著名叙事民歌《达那巴拉》的创作传唱之地,《雕花的马鞍》更是从这片草原唱响世界。这里的人们几乎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赛歌会”,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全参与,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蒙古族民歌之乡”。

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的镇人大主席乌力吉敖其尔告诉记者,可能是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这里先后涌现出33位专业的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特别新鲜的是近几年我们的青年牧民出现了文艺打工者,他们在北京、深圳、呼和浩特等大城市专门表演民族歌舞,仅达林嘎查一个村就有100人进城文化打工。

乌力吉敖其尔领记者来到了距阿古拉镇东10多公里的达林嘎查。这个不起眼的村子和大多数农村没有两样,但在村部却见到了农村少有的剧场。这个剧场是室内的,有100多平方米,80个座位。

记者了解到,达林嘎查有206户1023人,全是蒙古族。这几年靠科学养畜,家家养黄牛,人均收入达2700元。村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里有自己的乌兰牧骑,乐器服装都有,成立40年来从没有解散过,每年能给乡亲们演出80多场。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乐器,马头琴、四胡、二胡演奏代代相传。所以好多年轻人从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现在有60多户的孩子在城里打工,有的家里同时有3个孩子在外打工唱歌,吃艺术饭。

记者来到在呼市当歌手的乌恩宝音家,他和媳妇其其格以及妹妹在呼和浩特组成了小型乌兰牧骑,三个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全是多面手,每个月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家里新盖的砖瓦房、新买的拖拉机都是他们文化打工挣的钱。村乌兰牧骑第四任队长青格勒图说:“村里最富的是进城打工唱歌的,他们每个月可以挣3000元,旅游旺季时,可以挣5000元以上。”

镇人大主席乌力吉敖其尔说,现在我们不仅鼓励他们走出去吃“文化饭”,而且也准备发展旅游,挖掘发挥民歌之乡的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