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尊经书院与近代中国

2006-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振国 王东杰 我有话说

编者按:2006年金秋时节,四川大学将迎来110周年华诞。为了让社会更加了解四川大学,展示这座百年名校的风采,本报特推出四川大学校庆专题系列报道,以飨广大读者。

新的四川大学

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成的。而这三所高校分别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三种重要办学模式:原四川大学由旧式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20世纪初的教会办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则成立于50年代的并校改革。我们在这里介绍四川大学110年的历史,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高等教育110年的变迁和发展史。

我们将介绍张之洞、宋育仁、廖平等人在四川创办“新学”的历史;讲述新派吴虞和徐炯、向楚等国学家的故事;回顾朱德、吴玉章、张澜、江竹筠等在川大求学的经历;讲述任鸿隽校长“国立化”和“现代化”的大学教育思想对川大发展的影响;介绍毕启校长“中西融合”的教会办学思想对学校发展进程的影响;记述朱光潜领导的“拒程运动”所体现的大学的社会责任。在“大师巨匠”中,我们将一睹柯召、徐中舒、冯汉骥、方文培、周太玄、蒙文通、缪钺、杨明照等一代宗师的大师风采;我们将介绍亚洲“皮革大王”张铨教授、“化工学界一代宗师”张洪沅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徐僖院士等科学巨子为我国科技、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我们还将介绍四川大学的历史沿革,重温百年名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四川大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使命以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风、学风和精神。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高校体制改革中四川大学两次“强强合并”的历史时刻,再现近年来四川大学改革发展变化的历程和取得的新成就。

“考四海以为?,纬群龙之所经。”这是近代文学家王?运为四川尊经书院撰的一副集句楹联。前句出自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后句出自汉代史学家班固的《幽通赋》。尽管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却自然包涵着一种博大的气象。事实上,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汇四海于一家的魄力,尊经书院才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办学生涯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在近代中国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炸死宗社党党首良弼迫使清帝退位的民国大将军彭家珍,清代四川地区唯一一名状元、曾任京师大学堂副监督的骆成骧,保路运动领袖人物罗纶、蒲殿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共和国副主席张澜、“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等。

尊经书院成立于同治十三年(1874)。在它之前,四川省的最高学府是康熙四十三年(1740年)设立的锦江书院,当时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曾经培养出李调元这样的著名学者。更主要的是,锦江书院的课业以八股文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科举人才。在近代中国大变革的格局下,显得越来越不适合时代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由川籍洋务派官僚、当时退居乡里的工部侍郎薛焕等15人倡议,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筹划,在成都南校场石犀寺附近修建了这所新的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薛焕担任了书院第一任山长。

和锦江书院一样,尊经书院也是一所官办书院。其学生由四川省内各府按比例在秀才、贡生中选送,书院择优录取。但是,和锦江书院不同的是,尊经书院并不以科举为目的,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书院创设之初,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原拟设天文、地理、算学及格致等课,但因风气未开,师资不够,最终成为经、史、词章人才的培养之所。

尊经书院创办时,张之洞正在四川担任全省的最高教育长官。他是尊经书院实际创办人。当时四川学风不佳,科场弊端甚多。张之洞为了矫正学界风气,确立了“首励以廉耻,次勉以读有用之书”的原则。他亲自为书院制定了十八条章程,亦即书院学规。鉴于川中风气闭塞,缺少参考书籍和学习资料,张之洞慷慨捐出薪俸,为书院购买了一千多卷书籍。他那本极负盛名的《书目答问》一书原本也是专门为尊经书院的学生“提示治学门径”而作的。由于这本书简洁扼要,便于一般读者需要,很快就在国内流行开来,至今仍是国学研究者重要的参考书。

对于张之洞来说,尊经书院不仅是一所学校,也是社会教化的一个“策源地”。他曾表示:“欲治川省之民,必先治川省之士”。这也可以看作尊经书院的办学宗旨。因此,该校自始就反对学生只习时文,而提倡厚植根基的做法,尤其倡导“通经学古”,实即“通经致用”的学术风气。

张之洞于尊经书院付出甚多,也寄望极高。在调任回京的路上,他还给继任四川学政谭宗浚写信说:“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不忘。”他还向谭宗浚推荐了五位学生。其中,就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对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启发甚巨的学者廖平。

在尊经书院的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第二个人即是被学者称为湘绮先生的湖南学者王?运。光绪四年(1879),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力邀下,王?运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湘,在川长达八年之久。王氏以经、史、词章等教育学生,规定学生每日读书必记下心得体会。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他提倡“以抄助读”的方法,让学生抄书。为了鼓励学生,王?运还把学生们在经、史、词章方面的优秀论文,集结成册刊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翰林院检讨、曾任驻英、法、意公使衔参赞的宋育仁接任书院山长。宋氏本是尊经书院毕业的学生,也是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人士。他在书院组织了维新团体“蜀学会”,发行《蜀学报》,以著名学者吴之英为主笔,廖平为总纂,对戊戌变法在四川的推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蜀学会”的宗旨是“发扬圣道,讲求实学”,带有浓厚的“中体西用”色彩,与尊经书院的宗旨一脉相承,也是尊经书院影响近代四川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刻版印书,尊经书院还开设了尊经书局,这在当时的国内各书院中,实属佼佼者。1892年,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唐才常从湖南长沙来到成都,虽然发现当时四川的文风,尚离锐意革新的湖南有差距,仍不忘称赞:“四川尊经书院书籍甚好”。

光绪二十七年(1902),在全国废书院、兴学堂的风气影响下,四川总督奉旨宣布将锦江、尊经书院与1896年成立的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稍后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从而揭开了四川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一系列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并最终在1931年合并组建为当时西部地区唯一的国立大学――国立四川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