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生态体验”德育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2006-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有话说

2004年底,哈尔滨市南岗区一些学校校长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培训班。2005年初,该区开始在69中等几所学校试行构建大中小学与幼儿园德育,融通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在生态体验中培养当代人健康人格的生态体验德育培

养模式。连日来,记者深入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所属的中小学、幼儿园,真切地体验“生态体验”教育模式带来的可喜变化。

健全人格学会感恩

在哈尔滨市第二职业高中焊接专业高二(15)班的《感恩在行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用刚刚学会的手语,表演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然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了自己到贫困农民家中走访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与父母生活中的一些点滴小事。学生李铭杰说,学校组织同学们走访哈市周边一些贫困农村时,他们发现,那里的孩子一边上学一边做农活,还要做家务。对比自己,父母什么也不让自己操心,简直太幸福了!可有时,自己反而还要和父母发脾气,实在是对不起他们。哈尔滨第二职业中学的马晓光校长告诉记者,今后,学校要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一项,长抓不懈。

在哈市第156中学三年四班以《我与父母沟通,生活更精彩》为主题的班会上,同学与家长互动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孩子们认为家长对他们干涉太多,而有的家长在单位里能领导几百上千人,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本身是个高学历的成功人士,却常为孩子不争气而苦恼不已。激烈的讨论过后,大家一致认为,必须从家长和孩子两个方面入手,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要做孩子的楷模,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们也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尊重、理解父母的意见,这样才能促进家教的和谐发展。

学校与家庭互动

在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的这样一个转型时代,孩子们应遵从怎样的价值准则?何为荣、何为耻?南岗区教育局坚持以家长的身体力行来一点一滴地影响孩子,达到对孩子教育的目的。

有位母亲告诉记者,正读初二的女儿,爱吃爱喝爱打扮,就是不爱上学,领她看舞剧《白毛女》,女儿竟然说:“喜儿也够傻的,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这位母亲感到困惑:我小时候看《白毛女》,掉了那么多的眼泪,那么恨黄世仁,可我女儿却替黄世仁说话!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副局长高萍对此做了分析:“对有些事情孩子不懂,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学会倾诉,父母也要学会倾听。要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事后这位母亲尝试着按照高萍指导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几个月后,女儿终于改变了看法。

2005年《感动哈尔滨》十大人物,年仅9岁的哈市南岗区奋斗小学学生孙慧熙名列其中。很小的时候孙慧熙就被爸爸妈妈送到农村去和农村的小伙伴一起生活。他发现他们的衣服都带补丁,他们根本就没有铅笔盒,都是用布包着的铅笔,然后用捡来的铅笔头绑上小木棍,再用。“看见他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努力学习,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做一些什么。”小慧熙成为了一名特殊的拾荒者,放学的路上、辅导班的教室里,遗弃的饮料瓶、废纸盒都成了他实现梦想的材料。他把自己捡废品挣来的所有收入都捐赠给了贫困地区的小朋友。2004年9月,孙慧熙向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一次性捐出价值1000多元的文具和衣服。过去的5年里,除了捡拾废品,他还将过年的零用钱、自己当小记者赚来的稿费全部积攒下来,捐赠给贫困的小朋友,捐款捐物价值总计7000多元。孙慧熙的母亲朱小燕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提倡的‘生态体验’,就是注重学生和家长的主体参与实践。不是强加给孩子,而是注重孩子自己在体验中形成健康人格,让孩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我的孩子就是在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下健康成长的。”

“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些公共设施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局长孙波告诉记者,要让孩子们在体验中了解感受社会,找到人与社会的情感基础和动力,体验到生活中的和谐与美丽。这正是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提倡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所想达到的效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