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代人才选拔得与失

2006-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先俊 我有话说

房列曙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该项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撰稿人有:裘士京、庄华峰、沈世培、房列曙、刘灿华、陈孔祥等学者。

在书中,作者

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撰写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史。作者凭借扎实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爬梳了大量的史著、史料,除引用《史记》、《汉书》等二十五史和自《左传》至《清朝文献通考》等56种相关史料外,还征引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发掘的史料和《尉氏县志》、《吴县志》、《惠安县志》等有关方志材料。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我国历史上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透视,并较为细致地考察了它们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士习民风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经验。作者在行文中始终将各种人才选拔制度演变规律的研究摆在中心位置,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了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并广泛运用了统计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达到了用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达到的深度,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创新。

开展我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的研究,不仅拓宽了中国政治制度史和教育制度史的研究领域,充实和完善了中国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政治史的学科体系,而且,从长远来看,它将有利于构建中国的人才史学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者们通过考察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性和时代的适应性,考察人才选拔制度与治乱兴衰的关系,来探讨各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成败得失。如秦代“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原则,东汉末年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汉始建立的监察制度,隋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唐代的官吏考课制度,宋代的官吏磨勘制度以及历代惩治考场舞弊的措施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作用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在这部100多万字的著作中,作者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比如,察举制度的实行,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刘汉王朝得以延续四百余年的诸多因素之一,对隋唐以后甚为发达的科举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又如,我国实行“察举”时,欧洲还处在野蛮落后的奴隶制阶段,尚不知考试为何物,我国选拔人才制度的西渐,使西方的任官制度、教育制度为之一新;再如,考试制度把各个时期的任官制度、取士标准、教育内容大体上统一起来,有此原因,大一统的国家,才能够维持二千多年。这些观点都可能在学术届引发广泛的讨论,而这种学术争鸣又会反过来促进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对而言,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研究,其基础还较为薄弱。作者的拓荒之功,值得称道。该项成果还仅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开始,深入下去的空间依然是相当广阔的。比如,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我国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值得研究。大而言之,可以通过考察人才选拔制度在各种政治体系、政治文化中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来揭示我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走向。小而言之,特定历史时期普通民众和士绅阶层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知情况以及心理接受程度,同样也是一个有趣但又不失学术品位的研究视角。题图为宋代科举考场。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房列曙主编  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