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根基吗?

2006-04-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们不妨以大树比喻中国哲学,其主干是儒道互补,具有鲜明的中国哲学之树的特征,而树根则是道家哲学。

 

我不用根基说,我还是尊重陈鼓应先生提出的道家主干说。

 

我觉得这里面恐怕有一个主要的分歧,这个分歧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思维方式是不是能够说主要就是道家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几大典型形态都是借助于道家的思维模式而建立起来的。

老子山

主持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陆建华

自从胡适先生、冯友兰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立了中国哲学学科以来,数十年间,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好像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有无主干,如果有,这个主干是什么?以前,我们认为中国哲学的主干是儒学,这似乎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没有多少学者明确说出来而已。因为没有学者提出疑义,也就没有论证的必要。换言之,儒学是中国哲学的主干,还不成为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吴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陈鼓应先生随后于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凸显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其后,关于中国哲学的主干是什么的问题的讨论,遂成为热点问题。今天在座的许先生、李先生当时都参加了讨论,孙先生在其近著《道家与中国哲学》之先秦卷的“前言”中对道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也特别加以了分析,提出了道家哲学“根基说”。今天,我们回顾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的主干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论述道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影响,进而探讨儒道之间的关系,请四位老师就今天讨论的主题发表见解。

孙以楷(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传统哲学既是多元互补的,又是有其主干的。至于这个主干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我们今天聚到一起,也是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想,不能与中国传统社会共始终的哲学,至少从时间上讲,是不能成为中国哲学的主干的。

许抗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宇宙的生成论、宇宙的本体论上,把老子道家说成是主干,我认为倒是可以的。因为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哲学。先秦道家建立了这个思想,汉代的《淮南子》、严遵、王充都受到老子生成论影响,到了魏晋玄学就更突出。佛教到中国来,就是道家接引的,也是走本体论的路子。程朱理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也是受道家思想影响。儒家在哲学上面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天人感应说,儒家有丰富的人性论思想,这些可以说是儒家的。道家在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方面起主导作用,我想可以这样提,这是我现在的观点。

孙以楷:儒道互补,共同构成中国哲学的主干,可能更准确些,更符合中国哲学的真实状况。历史地看,道家和儒家自春秋末期创立以来,一直没有中断。魏晋以后,道家以道教的形态顽强地生存发展下去。儒道并列而互补,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我在《道家与中国哲学》的先秦卷的“前言”中说过,我们不妨以大树比喻中国哲学,其主干是儒道互补,具有鲜明的中国哲学之树的特征,而树根则是道家哲学。因为道家哲学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本原本体论,提供了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两点,许先生刚才也谈到了。道家哲学还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道、德、太极、有无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这一点,陈鼓应先生有关“道家主干说”的论文中也提到过。儒、墨、名、法、阴阳各家,都在这本原本体论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以道、德等基本范畴为构件,结合本学派学说的特定内涵,各自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反作用于道家哲学,共同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入发展。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鲁迅先生和李约瑟先生用根柢、根来比喻道家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道家根基说是对中国哲学的准确把握。

主持人如果说道家主干说能成立的话,那么根基说就更应该成立。

许抗生:根基说除了孙先生,其他学者也提过。为什么叫根基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从本体的角度来说,它是根基。另外一个就是道家衍生出来的道教在民众中影响广大,有群众基础。这个大概也是鲁迅先生的意思。我不用根基说,我还是尊重陈鼓应先生提出的道家主干说,要给陈先生的观点作一个具体的论证。不能说是总体的,总体的,儒家也不能接受,好像也不完全对,不确切。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道家主干说的一个前提是把“推天道以明人事”作为道家的哲学思想,凡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都是道家哲学。我当时就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儒道两家共同建构的。里面包含着一个思想就是,如果没有道家的话,儒家也可以产生这个哲学架构。

我现在有一个想法,就是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普遍的模式,这个普遍模式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它讲天道,目的是要明人事。这个明人事,就是要讲我们这个人事应该怎么办。道家推天道,建立宇宙论或本体论,最终也是要讲人应该怎么办。人性论是天人之学的枢纽,是天道和人道的交结处。所谓“性即理也”,性是属于人道,理是属于天道,“性即理也”是天人之学的一个枢纽。道家里面,我好像记得冯先生说的,道家道与德的关系类似于儒家讲的性与理的关系,德相当于性,道相当于理,德是人之得于道者,也可以说德即道也。所以道家也是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我后来在《哲学动态》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我认为中国哲学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天人之学,“知人”是中国哲学的重点,为治与原善是中国哲学的宗旨,戴震有《原善》篇,“为治”出自司马谈。司马谈说先秦六家儒、墨、名、法、阴阳、道德是“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即是说,六家的言路虽然不一样,但是“务为治”是一样的;原善就是要追究什么是善,怎么达到善。

从汉初黄老之治以后,也就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和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的,恐怕主要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是为主的。道家自黄老之治让位于独尊儒术,基本上没有进入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它通过批判牵制着这个社会。由此而说,在文化上我是认为儒家的思想还是占主干。

许抗生:这个,陈鼓应先生后来也接受。文化上,儒家为主干。

主持人:如果说这种普遍模式或结构是在根基上由儒道两家共同建构起来的,那么谁在前,谁在后?

许抗生:《易经》里就有这方面的思想,儒家道家都受《易经》思想的影响。

李存山:很难说《易经》属于哪一家的,只能说是西周初期慢慢形成的一部著作。这是大家现在比较普遍接受的。

李霞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家哲学主干说是否成立,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回答,而应具体分析。

从思维模式上看,道家的思想模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建立和发展始终贯穿着道家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或者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几大典型形态都是借助于道家的思维模式而建立起来的。那么,道家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呢?刚才李老师谈了,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许老师也赞同这个观点,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我是这么表述的,我认为道家思维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具有本体性特征。刚才,李老师说“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儒道共有的,我也赞同,但这种思维模式在儒道两家中的成熟程度有所区别。先秦儒家对天道问题论之不详,所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在先秦儒家那里没有成熟而成为一种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在道家那里已经格式化。其原因在于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联,其天道观相当系统成熟,其人道观别有特色,有根基,而儒家则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的关联。也就是说,道家不仅有比较完整成熟的天道观和人道观,而且高度重视两者的关联。将其高度地统一起来,是道家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道家不仅由天道推出人道,而且又主张人道要复归于天道。正是道家这种由本体推衍现象、由天道推衍人道,同时又返现象归于本体、返人道归于天道的思维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汉代哲学、魏晋玄学和宋明儒学,成为这些哲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从价值取向方面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格局是表现为儒道互补。儒道互补主要是一种价值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格局。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观念是仁义礼乐,道家价值观的核心观念是自然无为。证诸儒道理论,两者确有实际上的互补关系。就儒家而言,仁义礼乐是其根本价值信念,此信念的实现则需主体具备自然无为之境界,即要求价值主体无私欲、不造作、不妄为;就道家而言,自然无为是其根本价值信念,此信念的建立不是基于对社会的冷漠遗弃,而仍是出于对社会的特殊方式的关切。此外,儒道价值取向的互补还表现为阳刚与阴柔、进取与退守、守常与尚变、重群体与重个体、强调等级与崇尚平等、肯定现实与超越现实、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等等之间的相异与互补。儒道之间这种既相异又互补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取向的基本格局。

再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具体结构来说,儒道两家各有所重,分别在不同领域构成中国哲学的主流。儒家重在伦理道德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道家重在自然宇宙哲学和生命主体哲学。换言之,儒家在伦理道德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方面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而道家则在自然宇宙哲学和生命主体哲学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这方面学术界论之较多,我就不展开了。

从动态来说,从纵向发展的过程来看,关于道家哲学是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或者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应该分阶段来看。如果我们着重以西方哲学的特定内涵来考察,那么魏晋以前,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流;隋唐时期,佛教差不多完成中国化的改造,发展到鼎盛时期,佛教哲学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主流;宋明以后,儒佛道走上融合之路,并形成宋明理学这一成功的融合形态。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念以儒家为主,是儒学新形态。所以,宋明以后的中国哲学以儒家为主。但这个儒家显然不是纯粹的儒家,而是融儒道佛及诸子百家思想资料于一体的新儒家。

李存山:我觉得这里面恐怕有一个主要的分歧,这个分歧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思维方式是不是能够说主要就是道家的。把它作为主要是道家的东西,那么,道家哲学占主要地位。因为我刚才讲了“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中国哲学的普遍模式,但是,我认为它是儒道两家共同建构的。老子建造它时,不可能说是完全清晰的,完全格式化了。从孔子开始,到后来的孔孟之间的郭店儒简,郭店儒简特别讲天人之学,《五行》篇说:“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五行》篇还说:“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我认为是儒道两家的互动逐渐地把“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模式建立起来。中国的哲学家几乎没有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如果说“推天道以明人事”属于道家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千载无真儒,全都是道家。

许抗生:中国哲学主干,说是道家,那肯定是不行的,太笼统。

主持人四位老师都谈了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思想、看法,都根据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发展的线索、脉络作了分析、论证。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谈到这里,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最后,谢谢四位老师奉献了自己精彩、深刻的思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