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章学诚治学“持风气”而不“徇风气”

2006-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炳良 我有话说

清乾隆中叶至嘉庆年间,经史考据之学风靡整个学术界,成为当时绝大多数学者的价值取向和治学目标。生活在这样一个举世崇尚考据的年代,章学诚却没有追随流俗趋鹜考证,而是另辟一番学术天地,开展校雠心法和史

学义例的研究。其“学问文章与一时通人全不相合”,屡屡遭人讥讽,被“视为怪物,诧为异类”,以致“知己落落,不过数人”,饱受精神上的压抑和物质上的窘迫,于“坎坷潦倒之中,几无生人之趣”。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对古今学术积弊痛施针砭,提出治学贵在“持风气”而不能“徇风气”的学术见解。

章学诚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利弊得失,得出“古今学术,循环衰盛,互为其端”的理性认识。所谓“循环衰盛,互为其端”,揭示出后代学术既是继承和发展前代学术精华而来,也是矫正和弥补前代学术失误而起,在发展演变中存在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古代学术中的注疏、辞章、义理与考据几大主流学派,都是批判和继承前一学派而来,但在扬弃前一学派治学流弊的同时,又产生矫枉过正的问题,从而埋下了自我否定的根基,为新学术流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例如汉代经学的流弊是注疏烦琐,支离破碎,不注重阐发儒家理念,于是以探索心性义理为宗旨的宋明理学应运而生。理学在抨击前人烦琐解经的同时,又抛弃经学注重征实的合理内核,渐渐演变为空疏无用的学问,于是以实证为宗旨的清代考据学应运而生。考据学把求真作为治学终极目的,忽视了前人注重思辨的合理内核,结果又出现烦琐考证而缺乏思想的弊端。在某种特定学术风气的影响之下,人们常会以为所坚守的学术信念最有价值,感觉自己的学问达到“跻泰山之颠,穷黄河之源”的境界,而且视之为终极真理,“自以所得远过前人,圣人复生,不可易矣”;一旦社会发展,学术风气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后人又以时之所尚追议前人,未尝不如前人之视古昔”。另外,学者往往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和价值观念品评前人的学术,“辞章之习既盛,辄诋马、郑为章句;性理之焰方张,则嗤韩、欧为文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认识上的偏颇。对此,章学诚主张必须考察清楚历代学术风气盛衰递变的全过程,更好地理清学术思想演变的脉络,然后认识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正确评价其是非和利弊。

章学诚指出,“世之言学者,不知持风气,而惟知徇风气”,因而造成历代学术的积弊。所谓“持风气”,是开创一代新的学术风貌或者挽救业已颓败的学术风气;而“徇风气”则是受固有学术风气左右而盲目追随世俗毁誉。无论任何时代,“世俗风尚,必有所偏”,学术流弊问题都会存在。只有开创学术风气之人深究学术真谛,洞悉前人学术中的利弊得失,才能有针对性地抨击其流弊,扭转前人的失误,形成自己的学术主张。而附庸风气之人看到开风气者对前人的批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为前人学术果真一无是处,于是变本加厉攻击前人,导致了学术发展失衡的弊端。治学“徇风气”的危害之一是容易形成门户之见,出现永无休止的门户之争。例如汉唐经学重注疏而略义理,宋明理学重义理而略征实,清代考据学重征实而略文采,各有优劣,如果彼此尊重,交互取用,则会促进学术发展;倘若“各分门户,交相讥议,则义理入于虚无,考证徒为糟粕,文章只为玩物”,全被视作没有价值。“徇风气”的危害之二是治学失去宗旨,“天下不复知有自得之真学”,最终导致学术衰亡。后人要纠正前人学术偏颇,只有具有自得之真学问,开创新学风,成为能够主持风会的学术主流;而学术末流偏徇流俗风尚,走向掇拾猥琐或者腾驾空虚的末路,逐渐偏离学术发展的正确轨道。章学诚鉴于“末流失其本”,“而趋之者但袭其伪”的危害,主张区分学术发展的主流和末流,继承和发扬前人学术主流中积极正确的一面,抛弃前人学术末流中偏颇失误的一面,推动学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章学诚认为学术风气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受学术风气的影响,所作所为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良好的学术风气能够促进社会历史发展,文化繁荣昌盛;腐败的学术风气会使人们误入歧途,阻碍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他特别强调“君子之学,贵辟风气,而不贵趋风气也”,因为不论任何社会,“学业不得不随一时盛衰而为风气,当其盛也,盖世豪杰竭才而不能测其有余;及其衰也,中下之资抵掌而可以议其不足”。学者治学应当懂得补偏救弊的道理,其责任在于把握学术发展的脉搏,“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不应该偏徇世俗风气,加重学术偏颇倾向。治学补偏救弊,可以保证学术良性发展。而在补偏救弊的过程中,还要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达到“君子立言以救弊,归之中正而已矣”的效果,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新的流弊。章学诚打了一个风趣的比喻,把仅仅着眼于祛弊的做法视为“担薪去半,而欲恤樵夫之力”,而把矫治过度的做法视为“倍用偏枯之药,而思起死人”,指出这都是不正确的行为。学者治学要有定见,“君子学以持世,不宜以风气为重轻”,只有不随风气为转移,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并以学业作为挽救学术积弊的中流砥柱,“学业者,所以辟风气也。风气未开,学业有以开之;风气既弊,学业有以挽之”。治学自觉挽救颓败学风,不仅需要有预见学术发展趋势的卓识,而且需要有为学术而献身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术乃至社会正常发展。章学诚在这种自觉意识支配下,确定了“吾之所为,则举世所不为者,如古文辞,近虽为之者鲜,前人尚有为者;至于史学义例、校雠心法,则皆前人从未言及”的研究领域,主动身体力行,纠正学术风气的偏颇,倡导补偏救弊的学理,发挥了“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和“为从此百千年后史学开蚕丛”的经世作用。

章学诚治学提倡“持风气”而反对“徇风气”,其历史意义已经超越了乾嘉时期特定的时代与空间,显示出历久而弥新的学术价值,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今天重温章学诚的治学见解,对于当前的学术研究一定会有所裨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