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看待此次浮尘天气

2006-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 我有话说

这两天北京遭遇了近三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沙尘天气,空气中充斥着呛人的沙尘,地面、汽车上都覆盖着一层黄沙。如何看待北京的沙尘天气?带着这一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德二教授。

张教授反复向大家强调的是:这是一次典型的浮尘天气个例,不过,过去还有过许多比这次更严重的降

尘事件,北京的沙尘天气并不是越来越严重。目前她正在写的《中国历史降尘研究》一书中收录了1150条历史上严重的沙尘天气记录,即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北京的沙尘天气不是越来越严重

根据张教授多年来的研究,历史上最早的沙尘天气记录能追朔到3000年前,从现代气象观测记录来看,20世纪50年代沙尘天气日数达到高峰,随后沙尘天气总日数呈减少趋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沙尘天气日数一度减少,1997年最少,后来又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越来越增加的趋势,这几天的浮尘天气只是最近三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张教授说,北京之所以会产生沙尘天气,是因为地处半干旱地区,其气候特征就是春季多风有沙尘,老北京对沙尘天气可谓司空见惯,比如老舍先生就曾在书中描述说“北京刮风像香炉”,这是对这种气候特点的生动写照。

气象记录的沙尘天气可分为三种,一是浮尘,其观测标准是空气中有大量沙尘物质,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10公里,这两天的天气就是典型的浮尘天气;二是扬沙,空气混浊,伴有大风;三是沙尘暴,是最严重的沙尘天气,能见度小于1公里,伴有大风。

此次浮尘典型但并不算最严重

张德二教授说这两天的天气是典型的浮尘,在过去的气象资料中有比这次严重得多的记录,古代把这种没有风、尘土从天而降的现象叫做“雨土”。“雨”是动词,降落的意思。早在1980年张教授就从古籍中收集了中国2000多年的1150次“雨土”记录,并编制了“中国历史雨土事件年表”,20多年来,此年表被国内外学者广为引用。

张教授说,历史记载的“雨土”分为两类,一是无风的降尘,就像这两天的一样;另一类是被称为“黄风”、“黑风”的沙尘暴。不看历史典籍,就想象不到我国历史上降尘量的严重,在今天看来一些古代的严重降尘事件的影响范围是不可思议的,降尘区可以达到山明水秀的长江以南地区,最极端的一次是1727年4月7日降尘范围达到了广西梧州。历史上降尘到达长江以南地区的记录不少,比如1758年5月12日等,有时江南地区的降尘还持续两三天,古书中对降尘的描写是“雨土??如雾”、“无风飞沙”。

保护地面植被对减轻沙尘危害有一定作用

张教授说有人提出要消灭沙尘天气,这不可能,因为沙尘也是自然现象,只要有足够的风力条件、天气系统和充足的沙尘物质,沙尘天气就会出现,而这两大条件是不可能人为改变的,思路不能走偏了。

当然沙尘和人类活动也有一定关系,比如乱砍滥伐就使表层土疏松,还有大规模的农耕开垦又弃耕后,就助长了沙尘的发生。13世纪初,本是一段气候小有回暖的时期,可是历史上的沙尘记录却很多、很严重,张教授对此久存疑问,近些年想通了,她认为一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公元11世纪西夏国立国时注重农业、发展经济,河西地区农业繁荣了200多年,可后来由于连年战乱,农民弃耕逃离、大量农田抛荒,表土疏松,造成13世纪初叶的沙尘频发天气。

张教授认为,植树造林也不能完全根治沙尘,树林虽对大风起了屏障作用,在当地能起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沙尘是由3000米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气流搬运,这种天气不可阻挡。当然,保护地面植被,能有效地减少表土卷走,对减轻沙尘危害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本报北京4月1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