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高校的战略突击

2006-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钱建强 我有话说

在高等教育方面,也许没有哪个国家有过我们这样的雄心:面向21世纪,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并使一些学校和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战略目标将高等院校的发展置于高等教育改革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之中,事涉深远,关系大局,可见“211工程”肩负重任,深孚众望。一份由国家权威部门撰写的报告曾如此描述:“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领域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高水平的建设工程和高效益的投资工程,是高等学校的凝聚力工程,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如此高调的定位,显露出中国高校正在谋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战略突击。

“211工程”的突击战略既体现在目标定位之上,也表现在工程的实施方式之中,也即“原则上将主要建设内容统筹考虑在拟确定的重点建设大学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学中进行,以体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效益”。这种选择性的扶持,深具“举国体制”的味道,因而在实效上也颇为可观。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211工程”的重点支持,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快车道”。无论在重点学科建设,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211工程”的资助显然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从更为宏观的层次看,重点突进的发展效果更为明显,比如相关统计表明,仅在“九五”期间,“211工程”学校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比例虽然不到10%,但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32%、69%、84%,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值占全国高校的72%、54%,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国高校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87%,覆盖了全国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85%的国家重点学科。毫无疑问,这种相对的集中,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上起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突击战略不光是扶持重点、优先发展,还有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意义。这也符合“211工程”所秉持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发展”的原则。比如,一些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对教学、管理、后勤等一系列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论成败与否,这些改革的经验本身即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足为镜鉴。再如,在“211工程”中,有些学校的建设涉及到中央、部门和地方,相关方面如何协调一致、通力合作,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211工程”这个平台,人们可以集中地观察到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些最深层最尖锐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改革。这对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无疑具有某种“开路先锋”的作用。兴国靠科技,强国靠人才,而推进高水平教育快速发展正是固本培元之道。在高等教育大步迈向大众化的历史时期,坚持建设高水平大学、坚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211工程”实施仅仅十年,最终的评价显然难以仓促作出。从短期看,“211工程”之中会涌现一些大楼拔地而起的高校,这是可以一瞥而见的变化,但我们的目标绝不在此,我们更愿意看到,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将来大师辈出的学校能够层出不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