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2006-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培举 冯砚 我有话说

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这不能不引起对我们教育的全面反思。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它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就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能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而很少顾及未来的发展。在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第一,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为在高校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作好思想准备,并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要求。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现在的大学里,一些教学内容大大地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应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选指标体系。高考升学的选拔标准,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教育评价制度,都要考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因素。

第四,要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风气。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不要把学术思想问题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不要随意把学术问题当作思想政治问题来对待。

对人才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