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且慢说沙尘的“好”

2006-04-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峰 我有话说

2006年4月17日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那天早晨,包括首都北京在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惊奇地发现,眼前的天空、大地、建筑和往日清晰熟悉的各种景观都被一片土黄色笼罩,强烈的浮尘严重影响了人的正常呼吸――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

浮尘、沙尘、沙尘暴,普通人对其内涵不

一定能区分得很清楚,但都明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土地荒漠化。用专家的话来说:“黄土高原、广袤的沙漠及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的土地,北方春季未耕种的土地及处于施工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等)为它们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源。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土地荒漠化的加剧,荒漠化则对沙尘的出现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谈到此次“2003年以来我国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有一些专家或者不适合叫做专家的人士纷纷指出:沙尘或沙尘暴其实有很多“好处”。据说,第一,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因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而降温,因而减少了全球变暖升温。第二,大气中的碱性沙尘会使酸雨中和。在日本,说源自中国的沙尘暴影响了日本的环境,降低了日本国内的空气质量的说法曾经沸沸扬扬。但日本《朝日新闻》前段时间以《黄沙,中国来的恩惠》为题大幅报道了一项研究成果,其后《环境新闻》、日文版《国家地理杂志》、《赤旗》等都纷纷指出: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可以中和大气中的工业污染排出的酸性物质,大大降低酸雨的酸性。研究者发现,每当春季我国沙尘气流东移至日本时,那里的雨水大多立刻从酸性变为中性。

我们不怀疑上述为沙尘正名的科研成果的严肃性,也十分乐意听到穿过我国的沙尘能为我国和邻国改善土壤酸化作出贡献。如果通过介绍上述成果来减少普通百姓因“2003年以来我国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引起的焦虑乃至焦躁,其中的善意也应当得到理解。但上述成果绝不应当成为我们漠视浮尘、沙尘以及荒漠化的理由――因为荒漠化毕竟是在以每年吞噬一个中等县的速度吞噬我们的国土,毕竟每年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毕竟已经使中国变成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避免土壤酸化,我们可以另想办法;而一旦肥田沃土荒漠化变成事实,当代中国人将把什么的国土交给自己的子孙呢?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并没有因为沙尘的一些“好处”而减少对荒漠化的关注――阅读世界报章,我们读到最多的还是:地球上三分之一多的土地如今都出现了土壤退化,大约10亿人口在吞咽它留下的苦果。每年全球要无可挽回地失去能产出240亿吨粮食的肥沃土地,每年全球由荒漠化造成的收入损失高达420亿美元。为了让人们记住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危害,有专家曾形象地指出:“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灾害损失不亚于中等强度的地震。”

说到地震,笔者又想起了日本。在全世界震级超过6级的地震中,日本就占了五分之一。因此,对日本人来说,地震几乎是家常便饭。但是,要比较相同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日本却能屡屡创造世界上最轻最小的纪录。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国民的防震抗灾意识堪称世界第一―去年下半年,日本有20栋新盖公寓和一栋商业旅馆被发现不符合防震标准,按照日本建筑标准,新盖楼房的耐震度必须能抗6到7级的地震。日本政府不仅立即下令还在建造的四栋公寓停工,而且为此展开全国性建筑标准执行情况调查,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另外一件事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非常缺水,政府规定一人只能买一瓶水。得知这个规定后,有些买得比较多的家庭马上把多买的水退回商店,街上出现一道退水的风景。

面对荒漠化的威胁,中国人有责任,有勇气,有智慧,我们抵御荒漠化的能力完全可以比日本人抵御地震的能力强。前提是:我们不能只埋怨风沙,却不对种树有所贡献;不能只满足于种树,而不管是否成活;不能只懂得种树,却放任牛羊啃吃地上的草皮;不能喜欢羊绒衫,却不管生产羊绒的羊是否圈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