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2006-04-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健华 我有话说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家,上世纪20年代末写成《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他为世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教育遗产,其中“全人生指导”的教育观主张对青年进行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具有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人的青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自私自利、拘谨服从、孤独清高、意志薄弱、爱慕虚荣以及游浪享乐的多发期。基于此,杨贤江认为,青年要“明白世界大势,有志于社会改造,因以力学并实地活动”才称得上具有健全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应是建立在德、智、体(后又增加美、劳)之上的,“必兼有三育,融会精彻,始能成为完人。”如果只重视某一方面,那人格就会有偏缺,“偏于体育,贲获而已;偏于德育,程朱而已;偏于智育,仪秦而已。”这其中就包括了学问、健康、才干、志趣、情感等内容,强调了这种人格是自由的人格、美的人格。当然,劳动的意识与实践、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习惯与道德见解也是造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方面。

针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杨贤江的青年人格观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种人格观以“圆满的人生”为主线,以“健全”、“完美”做标准,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既有对“病态人格”的批判,又有对传统人格理论优秀精华的继承。当然,汲取杨贤江“全人”培养目标论,还要吸收“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等教育观,树立起教育首先是培养“怎样做人”的观念,以诸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全人”为理想人格,把培养“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唯有如此,学校生活才真正成为追求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生活,青年学子也才可以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革命人生观”的确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20世纪20年代,杨贤江在《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倡导了一场对“怎样对待人生”这个青年最乐于谈论的热门话题的探讨。人为什么活着?杨贤江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体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他分析批判了当时青年学生对人生目的的种种错误观点以及那种在苦恼的环境缠绕下,悲观、厌世甚至希望以“死”来换得“清洁不泊”的错误想法。

杨贤江在分析当时青年的个人改造问题时认为,无论就个人改造而言还是就社会改造而论,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和革命的人生观是青年一代的头等大事。同样,我们做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心也要放到高尚人生观的确立上来,这应是素质工作的首要目标,亦是其源头和根本。

杨贤江所言的革命人生观有两个前提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其一是青年学生生命个体的革命性;其二是青年学生社会意识的革命性。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杨贤江强调求学目的的指导是学习生活指导的重心,正确的求学目的一方面是学会做人,发展人生,改进人生,做一个有效能的人;另一方面,即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利益社会,贡献人类。学习仅仅是青年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对其进行指导,让他们协调发展。杨贤江指出:“人是兼具两性的:有了肉体,又有精神;有了个性,又有群性;又有了现实,又有理想。这种种都发达了,都充实了,才是个完成的人。”为了培养“完成的人”,杨贤江提出应该重视身体、精神、道德、学问、才识的全面发展,并由此倡导青年应该有“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社交生活”、“文化生活”。从这一层面而言,对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就意义非凡。

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杨贤江认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必须依赖共同的组织,那是谋求身心圆满发达的基地,是交换知识、联络感情的基地。同时团体生活的训练有利于规律生活的养成,“讲修养而不注重团体的训练,实只是缘木求鱼的办法”。因此,杨贤江多次呼吁组织团体,如读书社的组织,尤其强调少数有觉悟有能力的青年团结起来组织团体。团体的功能有三,一是要共定共守一种规约和信条,二是感化和仿行,三是纪律和监督。同时青年团体要承担一项相当重要的社会责任,即在巩固团体之外,还要对社会发生影响,运用团体的力量做督促、劝勉、鼓舞甚至强制的工作,使社会的人不被不良环境引诱而变节,而有和不良环境作斗争以求战胜的勇气。

“全人生指导”的时代意义

杨贤江在大量的论述中谈教育与劳动、教育与社交、教育与艺术的关系等方面中构建了全人生指导论这一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们在回眸先哲的教育理念时,发现其以学生为本、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等思想和我们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作为“人”的青年学生,首先是具有其完整性、独立性和个体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是时代所趋。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新世纪培养的人才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就要求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亦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汲取“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不在于这一思想是否有多么博大精深,而是其蕴含着能与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实际有效结合的合理内核,能成为我们相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前进的阶梯。(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