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

2006-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邵汉明 吴海霞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思想魅力和发挥指导作用创造了广阔舞台。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正在形成。在工程实施两周年之际,从今天起,《理论周刊》各版将陆续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专栏,其中包括有关工程的文论、课题、动态、访谈、人物等等,以反映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介绍工程的课题及专家。本期经济学版刊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访谈”,学术版刊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论”。我们期望,这些栏目能够为宣传工程、推进工程提供一理论园地,为团结和凝聚广大理论工作者尽我们的应尽之力。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科技发展迅猛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这个问题,不但是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时代课题的客观要求。

何谓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集科学性、革命性于一体的科学,也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一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不墨守陈规、故步自封,不把自己看作是万世不变的终极真理,其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帮助我们完成了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新定位;从现实上看,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已成为摆在21世纪人类面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呼唤新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践创造力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经过实践检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马克思主义,而且必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了解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的内涵,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深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

回到马克思的第一层涵义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分析批判,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考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讨中的思想,真实地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全貌。研究文本的目的绝对不是要寻找和凝固化一种原旨主义式的本真教义,简单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原话,用本本去框现实,而是要从现实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用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精神,坚持马克思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没有说过而又符合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的新话,去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层涵义是重新理解马克思,讨论马克思之当代性的历史合法性前提。马克思不可能为解决他去世后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这说明马克思的当代性价值不是“现成”的,需要我们通过“回到”历史,理解历史,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重新“生成”。回到马克思是深化问题认识的方法,是实现经典语境和当代语境融合的途径。回到马克思的过程乃是通过对历史的马克思的正确理解而实现对马克思当代性价值的正确认识的过程。

发展马克思首先是指人们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的展开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地改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观点,抛弃原来不完全乃至不正确的认识;不断地用群众实践的新经验、新知识来补充自己,用新结论、新原理来代替某些旧的、过时的原理和理论。发展马克思的第二层涵义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当代社会实践、科学技术发展和思想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时代难题,提倡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时代课题的新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新发展,以便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继承和超越的关系。如果不掌握理论发展的历史,不掌握前人提供的思想材料,即使进行再多的实践活动,也丝毫不能把理论推向前进。“回到马克思”是手段,“发展马克思”是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重在继承,贵在超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既不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上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的基础,另立门户,另起炉灶。我们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地推进理论的发展,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

为什么要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两种错误倾向始终纠缠我们: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即撇开中国的实际和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教条式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主义者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言奉为“天朝圣旨”,而不是“行动的指南”。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即撇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经验式地谈论中国的实际和当代社会的重大历史问题。经验主义者阉割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缺乏对整个世界历史时代和中国整个发展规律的认识,否认从时代的高度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是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来指导社会实践,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论钥匙。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是消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廓清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的需要。理论研究无禁区,真理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理论,对它研究得越深入,争论得越多,就越能消除人们对它的误解、偏见。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和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和重大转折,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尤其是苏东剧变这样的重大事件,使人们不能不反思马克思主义,不得不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有关的重大前沿问题。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种错误倾向的影响,历经信仰危机,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所有制、劳动价值论等问题的争论,促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回到马克思,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重新考察,同时也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物质和精神条件的重新认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来解读现代社会,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动摇的需要。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愈来愈直接参与我们日常生活世界的构成,带来了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之间斗争的加剧,西方社会所鼓吹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多元论,意识形态全球化等思潮,其实质都是要求中国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国内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如经济领域多种经济成分的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与多种思想的并存和相互作用,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由于上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怎样迎接挑战,在挑战中寻找发展的机会,是我们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并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的暂时挫折,并坚信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的核心和统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它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个人、社会和集体三者的关系,并引导人们在社会和集体中正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它在调控社会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都起着并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实践的迅速发展所提出的许多新课题需要面对和解决之时,当发展的挑战与压力无情地摆在我们面前之际,发展马克思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转化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哲学。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神灵的庙宇,再富丽堂皇也掩盖不了暗淡与虚弱。马克思更指出,真正的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当代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激活了民族认同的视阈,经济的相对发展凸显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时代课题的解决呼喊智慧的应答,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那些具有引导力量,体现民族品质的信念和原则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的获得只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胸襟、视野和方法去批判地吸收传统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中的优良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民族化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必须在实践的发展中作富有生命的变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认为世界是永恒运动变化的,而且也把自身看成是不断生成、开放的系统。它在强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为离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胡思乱想;离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规范;离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就成了“怎么都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转化必须坚持二者相结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尤其是对马克思本人的经典著作的解读,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借鉴和融合;同时继续进行返本开新和吸收借鉴的工作,逐步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转化。

如何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

第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系统解读。忽视对文本的系统解读必然导致理论的偏差乃至实践的偏差,进而不能有效地解决时代课题。对文本的解读要基于对文本写作的原始状况的考证和相关资料的总体把握而提炼和阐释其思想。首先,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理解他们的思想,而不是用后人的、别人的思想去解读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防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变形;其次,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要根据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而不是用现在已经变化了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来解读,这样才能防止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思想;最后,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要把不同时期的思想联系起来看,既要看到他们的联系,也要看到他们的差别,更要看到不同经典作家的思想之间存在的继承、发展和补充的关系,这样才能防止陷入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对立,防止陷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

第二,要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结合时代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精神完整地再现于当代,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发展马克思最有效的途径是从时代精神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因此,发展马克思,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或融合。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穿起特定的民族服装(民族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获得新的丰富和新的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出发,去阐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深入发掘,来实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它不仅以“国家意识”的政治身份,同时还以“民众的心理意识”的文化身份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结合。

第三,发展马克思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其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需要发展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离不开时代,要真正发展马克思必须以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为立足点,既要善于从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科技革命最新成果中吸收营养,从西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吸收新的思想成果,用发展较成熟的西方哲学话语系统地挖掘马克思哲学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同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批判和清理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消极、含混的倾向;又要从中国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实践中汲取源头活水,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吸收回到马克思的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不断地加以运用,解决实践课题。总之,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对话与融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文论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它与现实具有无法割断的联系。离开时代,离开现实,既无法理解理论的内容,也难以促进理论的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体现其时代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永远绽放真理的光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