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尔:走出国门的自主品牌(下)

2006-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从设计产品到设计市场

每当一种产品热销,必会有若干企业仿造。这似乎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海尔当年开发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却是例外。这个产品自1996年问世

至今市场占有率一直在98%以上,销售业绩已超过500多万台。这样热销的产品为何没有被其他企业仿造?原来,是海尔用26项专利将生产这款产品的技术方案完整地保护起来。

1984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冰箱生产技术,按协议,每生产一台冰箱就要支付对方1马克知识产权费用。这是德国人给海尔上的保护知识产权第一课。1992年,海尔集团正式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面向市场需求、采取针对研发、及时进行成果保护”的“三位一体”研发模式,提出“没有专利申请,新技术研发就没有结束”,即每一项技术创新方案至少要申请一项专利,确保技术成果受到法律保护。

海尔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还促进产品的创新。2001年,为改善洗衣机的洗净度,海尔确定采用“双动力”方式。这一方案的难点是“双动力”电机,当时国内无法解决。于是,他们通过专利检索,发现韩国一家公司曾生产过类似的产品。于是,他们委托韩国的这家公司开发电机。与此同时,海尔又撰写专利文件,将韩国那家公司开发的电机也包括在海尔的专利保护范围内。电机开发成功,“双动力”洗衣机面世,仅3年时间便在国内市场销售100多万台,并大批进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

海尔发明的抽屉式“迈克”冷柜,在美国刚上市的头5个月就卖了71000台。当地的几家家电企业眼红了,但因为海尔申请了国际专利,他们无法染指。于是,他们又以这些冷柜没有标准为由,对海尔提起诉讼。按当地法律,产品只要受到质疑必须马上停止销售。尽管美国海尔公司向美国家电协会申诉,冷柜重新上市,但时间已过去了8个月。这个事件,让海尔集团的决策者们深深认识到:在强调用专利保护创新成果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技术标准。从此,海尔开始关注各类标准的制订。迄今为止,他们已参与了86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

海尔运用颠覆性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这柄“双刃剑”,从设计产品到设计市场,一步一步走上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人单合一“T”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去年底,为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海尔集团提出了人单合一“T”模式的管理理念。这个“人单合一”,就是让每一名员工与市场结合到一体,“单”就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人”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做到第一竞争力,每个人都对“单”负责,按照“T”模式(准时、目标、今天、团队),以提升海尔在全球的竞争力。

海尔人单合一“T”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一些专家撰文称,在此之前,我国尚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一些正在推行的模式,都是“进口”的。海尔的人单合一“T”模式,是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

新的管理模式,为海尔集团注入新的活力。现在,美国海尔公司的各项指标提高得很快,问其原因,原来是该公司总经理迈克自己先改变了观念,认识到了必须是每个人和他自己的投入产出都结合到一起去。马来西亚海尔公司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产品发过去之后,就放在那里慢慢卖。自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如今那个公司的员工都只有一个心思,就是紧紧盯住定单。

不仅仅是设计人员和海外员工,可以说新的管理模式绷紧了海尔集团所有员工的“弦”。以前,洗衣机设备事业部的维修工吕顺忠认为“把出现问题的设备修好就完成了任务”,推行新的模式后,他的思路变了。为此,他制作了一张“T”模式表,把自己负责的总装线上的每个零部件都作了标记,制定了详细的检测时间和更换预算表,在一个零部件即将到其使用寿命周期时提前更换,而不是等坏了造成停机后再更换。现在,这里的每个维修工都有自己的“T”模式表,像过去那样经常停机检修的现象已基本消失。

与其说“人单合一”模式是海尔集团的又一创新,不如说是已走出国门的海尔,又跃上一个创世界名牌的更高平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