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海外感受祖国

2006-04-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殷泓 我有话说

“身处国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以后,对热爱祖国有了全新的体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自身的涉外交往中,不断实践着爱国主义新的时代要求;拥有了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普遍认识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己,而且代表着祖国的形象!今天的座谈会,我们邀请到外交官、企业家、艺术家、科技工

作者和专家学者代表,畅谈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巨大变化,交流海内外中国人心向祖国的感受和体会。”4月26日上午9时17分,随着主持人慷慨激昂的话语,主题为“我在海外感受祖国”的网上座谈会正式开始。

这是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网上谈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座谈会。6位特邀嘉宾早早地来到设在新华网的直播室,准备着与网民展开在线交流。

座谈会开始不久,在线网民便达到4275人,网友来贴868条。第一个回答网友问题的嘉宾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副总裁马泽华,他以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为例子,回答了一位网友关于国家的强大与个人荣辱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也是惟一一位非欧洲人站在世界级航运论坛上发言并受到认可时,我感到特别自豪。”

有着多年海外演出经历的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同网友分享了她在海外时的一些亲身感受:“我唱过很多主旋律的歌曲,比如《长江之歌》、《我爱你塞北的雪》等等。这些歌不仅在国内受到大家的认可,在海外也受到广大华人、华侨,甚至是外国人的认可,因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有一次我们在新西兰开了一个中国印象音乐会,担任伴奏的乐队是奥克兰最好的交响乐队。我们去之前,他们对中国音乐一点认识都没有。那次演出让所有人都惊呆了。演出结束时,演奏人员全体起立,鼓掌长达几分钟的场景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非常振奋。”

在谈到多年驻外工作中经受的生死考验时,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洪虹声音数度哽咽。“应该说我们驻几内亚比绍使馆的全体同志都经受了生死考验。面对每一次威胁,每一位同志都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大家都是默默地、沉着地面对威胁,悄悄地留下遗书,却没有一个人对别人讲。在那个特殊时期,使馆没有一个人要求回国。相反,很多因战乱留在了国内或滞留在了其他国家的同志,都想尽办法要求返回几内亚比绍……因为战乱,根据国内指示,曾经有三次撤馆,绝大部分同志撤退,只留下必需的、极少的人来坚守,我们叫留守组。每次撤离的时候,同志们都争先要求参加留守。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志抱着大使坚决不肯走,要求与使馆共存亡。我们外交人员面对死神都不眨眼,但是与同志告别时却禁不住挥泪动情。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心中时刻装着对祖国的热爱……”

在嘉宾与网友们热烈交流的融洽氛围中,近两个小时的网上座谈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一位名叫“左峤”的网友在留言中讲到,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我们对祖国的牵挂时时刻刻、无所不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广大中华儿女的殷殷爱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心永远不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热爱祖国这一条,我们时时刻刻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

“在无数网友的跟贴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赤子之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对外交往中展现中国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风尚;让我们更加勤奋地工作学习,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主持人的结束语道出了场内场外所有人共同的心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