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篇目介绍

2006-04-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近日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现将该书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是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的一部分。讲话回顾了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过程,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强调: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群众所接受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是1992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计划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完全一样,不能照搬照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我国的显著特征。一定要处理好发挥市场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改革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但不是不要计划,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都很重视计划的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有必要和可能正确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所以,在进一步改革中要很好地发挥计划的功能和作用。当然,宏观调控不单单是计划手段,还有好多手段,包括金融、财政等。但是,大的恐怕就是计划、金融、财政这三个方面,财政里面包括税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1993年3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综合地、协同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应清醒地看到,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予以抵制、批评和纠正。

《防止经济过热,保持发展好势头》是1993年5月11日江泽民同志在华东六省一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在经济工作中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对待形势和机遇,应当有这样的态度:要有时代的紧迫感,抓住机遇;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要有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要注意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把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1993年10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农业生产的保护支持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任何国家也帮不了我们,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必然受制于人。

《更好地组织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1993年11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要积极倡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

《正确把握大局,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1994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结业时讲话的一部分。强调:正确把握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关键是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科学内涵,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前提和条件,使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是1994年6月20日江泽民同志赴广东考察工作期间在深圳讲话的一部分。随着全国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出现了经济特区还要不要“特”,要不要继续发展的议论。讲话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同时,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特区的特色也要相应地随之发展。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1994年12月9日至14日江泽民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1994年12月9日至14日江泽民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持续、快速、健康这六个字,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这是积多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才确立起来的我国经济顺利运行的唯一正确的路子。这个路子来之不易啊!这六个字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健康是持续、快速的保证,如果不健康,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持续、快速就会被迫打断。坚持这六个字,目的是为了避免和减少经济工作中的曲折,尽快把我国经济搞上去,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我们对西方经济学说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把它们神化照抄照搬,我们的经济学家和实际经济工作者,应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在理论上有我们自己独创性的东西。

《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是1995年3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讲话的主要部分。强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村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思想是个大问题、大政策,我们在把握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上,一定要正确地全面地按照邓小平同志指引的这个路子去走。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从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要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不变,并不断加以完善,农民群众对这种生产责任制愿意搞多少年就搞多少年,不要由上面去命令加以改变。从长远趋势来说,农村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化分工和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群众要逐步走到新的集约化、集体化道路上去,这是农村发展的大方向,这个也要明确,不能忘记了。现在有些地方如果条件确实成熟了,农民群众又自觉自愿,要求搞适度规模经营,拥护向集约化、集体化方向发展,不要去阻拦,而应积极予以支持、鼓励,并加强指导。向集约化、集体化方向发展的具体形式,可以而且应该是多种多样,应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依靠群众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造。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不在大中城市,也不在其他的地方,而在本地农村,必须就地消化和吸纳绝大部分富余劳动力。办法就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来逐步加以解决。

《总结经验,开创利用外资工作的新局面》是1995年4月3日江泽民同志为《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一书所作的序。指出:我们吸收和利用外资的目的,就是发挥我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这样的目的出发,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利用外资的主动权一定要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否则,就可能出问题,以至走偏方向,达不到利用外资的目的。总的要求是利用外资的总量要适当,外资的投向结构要合理,要“借得巧,用得好,还得起”。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我国科技工作基本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1995年6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长春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要使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要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方针。要把深化企业改革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同促进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结合起来。深化企业改革,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讲话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中央和地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在谈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时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目前,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竞争性产业,应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在谈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时强调: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1995年12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抓住抓好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是抓住了关键。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1995年12月30日江泽民同志赴广东考察工作期间在汕头讲话的一部分。指出: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要把引进外资的数量保持在适当的合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改善其投资结构,提高其利用效益。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和创新工作,以利发展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讲大局,不能只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局部利益。既要坚决依法保护别国的知识产权,防止侵犯知识产权的事发生;也要坚决依法保护好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切实维护我们的权益。要十分注意和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到国外。

《坚持依法治国》是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的讲话。指出: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际惯例和国与国之间约定的规则办事。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1996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是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指出: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是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报告提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做好国内经济工作,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1998年2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1997年7月以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韩国相继发生金融危机,日本也出现金融动荡。讲话指出:在分析和认识这场金融危机及其影响时,要坚持两点论。不利与有利两个方面都看到了,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中央认为,我们的总方针应该是,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最根本的是要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以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在不断提高效益和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全党动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是1998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指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全党同志和各级干部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满腔热忱和极端负责地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强调:搞活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必须充分考虑职工的利益,考虑职工的就业,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如果不考虑这些,一味竞相拍卖,把大批职工推给政府和社会,算起总账来,是得不偿失的。中小企业,只要能对当地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在经济效益方面是微利的,也应加以支持和保护,要研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帮助它们克服困难,引导它们健康发展。

《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方针政策,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和简单化》是1998年7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股份制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中的一种形式,不是惟一形式,不能搞一刀切,不要刮风,不要以为一搞股份制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是1998年9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指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是1998年12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约束。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如果消费需求上不去,投资也难以发挥效益。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增加市场购买力。

《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否则都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要把按劳分配、劳动所得,同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群众,最终达到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大政策。它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

《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和1999年2月1日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讲话的节录。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是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几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发展人权事业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最伟大的成果,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历史的经验证明,贫困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如果不能逐步消除贫困,一个国家就难以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稳定,根本谈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全党同志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当前,农村贫困群众最盼望、最着急的就是吃饱穿暖,进而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这个愿望,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实际的体现。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并持之以恒地把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下去,逐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尽快启动西部大开发这个世纪工程》是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抓紧研究、部署和尽快启动西部大开发这个世纪工程。

《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是1999年8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针对国企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先后到西南、中南、西北和华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座谈,这次讲话是对这些调研和座谈的总结,对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听取群众意见,规范操作,注重实效。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不仅要管好用好,而且要使其保值和不断增值。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是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选准一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力求突破。特别要加强基础性、关键性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要高度重视加强国防高技术的创新,注重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尽快掌握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所需要的新的“杀手锏”。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如果在这些方面我们不能尽快取得突破,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安全。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1999年11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必须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东部地区要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城乡差距大,农业人口多,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为下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是2000年9月至12月江泽民同志四篇讲话的节录。指出: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们主张,应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各国充分参与和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规则,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和管理,能够朝着有利于缩小南北贫富差距,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发展要有新思路》是2000年10月11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指出:“十五”期间,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要有新思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好粮食安全、水资源和油气资源问题。这是直接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积极扩大就业,调整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2001年11月2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强调: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到突出位置。收入分配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特别是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存在实际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注重效率,反对平均主义;也要讲求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要坚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是2002年4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六省区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讲话的一部分。讲话总结了两年多来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总揽全局,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巩固了我国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从而增强了我们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能力。西部大开发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这是我们多年来推进发展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要坚持为民谋利,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贯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大局观点,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我们想问题、做工作,都要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全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是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二○一○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