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气象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06-0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 我有话说

秦大河地理学家。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78年起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长期从事雪冰与气候变化研究,是我国近代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减轻各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我国气象事业,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气象科技自主创新。

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每年受台风、暴雨、冰雹、寒潮、大风、暴风雪、沙尘暴、雷暴、浓雾、干旱、洪涝、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病虫害等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气象灾害若不及时预警预防,不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提升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日益严峻的挑战。天气、气候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然而,全球变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气候恶化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沙尘弥漫、灾害频繁、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由于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在这一气候背景条件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增多,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受破坏,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些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各国政府十分关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大力提升全社会适应、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大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快发展气象事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是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动力。

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中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科技热点和难点。自上个世纪以来,依赖于观测技术、数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以及对大气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人类对气候系统以及人类与气候系统关系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人类有了天气预警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的能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进入21世纪,世界气象科技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更大突破。多学科交叉融合所取得的突破将促进人类更加深刻理解气候系统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复杂性;遥感遥测技术所取得的突破将促进地球观测更加全面、细致、精确;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式技术的突破将促进天气预报更加精细准确;局部天气调控技术的突破将促进人类趋利避害更加有效、更加主动。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国气象科技面对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我国气象科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世界气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势,牢牢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机遇,牢牢把握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气象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我国气象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气象业务科技水平,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服务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