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使民族工业腾飞

2006-05-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我有话说

车间内井然有序的流水线,一台台锃亮的柴油机从这里走向世界。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柴油动力城――潍柴动力公司。这番景象的背后是这样一组坚实的数字: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在国内外创

下了内燃机企业四个第一:第一家在港上市,首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第一个研发成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Ⅲ发动机,世界首家10升以上发动机单一品牌产销量突破14万台。

人才是创新之本

1998年董事长谭旭光受命于危难之中,此时的潍柴已经瘫痪,大批技术人才流失。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管理干部班组长会议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并从当年开始,有计划地安排部分技术骨干到科研院所、国外研究机构进行脱产培训,全面提高业务素质。6个月后,谭旭光再次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改变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并决定每年拿出200万元建立技术进步奖励基金,重奖优秀科技工作者。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实施,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那些从潍柴流失的人才主动要求重返潍柴。

潍柴为科技人员创造着最优良的工作环境。每年增加不低于20万元的投入,为科技图书室购买科技图书。“十五”期间,投资1亿元建设5000平方米的科技开发大楼和5000平方米的产品测试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已达到国际技术中心水平。现在,新建的技术中心大楼是潍柴办公条件最好、设施最先进的办公区,新产品实验室则是国内实验功率最大、台架最多的产品实验室,也是国内内燃机行业最先进的实验室。

随着销售额的增长,潍柴的科研投入也逐年递增,2002年投入科研经费380万元,2004年以来则上升到8237万元,达到省级技术中心的投入标准。

创新技术是新经济增长点

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中国的民族工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潍柴人追求的目标。潍柴一直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目前,潍柴已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2003年10月,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潍柴,与世界三大内燃机研发中心之一――奥地利AVL研究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随着科技人员的来来往往,国际化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潍柴技术中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潍柴科技创新特有的宝藏。有着蓝色天空美誉的欧Ⅲ发动机“蓝擎动力”,是我国第一台完全自主创新的、拥有自己技术的大功率高速发动机。今年3月13日,谭旭光在北京宣布,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升、12升大功率发动机,已由潍柴完成样机试制并将正式投产,此举标志着我国内燃机制造开始步入自主创新的“中国动力时代”。现在潍柴每年开发的新产品有30多种,400多个变形产品,新产品产值已经占到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中国内燃机核心技术开始步入自主创新的新时代,潍柴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走出了一条先联合开发再自主研发的国际化道路。

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创新的保证

潍柴近年来打破了传统的技术开发模式,对重点科研项目,设立技术创新课题,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负责人。过去一台新机型从设计到投产需要两三年时间,而现在他们新开发的8170中速柴油机,仅用了3个月。

今年5月底,WD615欧Ⅲ发动机面世尚不足3个月,潍柴技术部门收到一份来自欧洲权威机构的鉴定报告:潍柴欧Ⅲ发动机排放指标又降低了20%,燃油消耗率比世界最好纪录低3克/千瓦小时。仅2003年,整个技术系统一年开发的新产品就在600个左右。现在,潍柴的项目工程师责任制逐渐与项目的国家化管理接轨,实行项目风险管理。2005年,有8个涉及企业发展重大项目被立项。潍柴以项目管理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就这样建立起来,并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