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辩证看待首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06-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3908亿元,同比增长27.7%。既高于去年同期22.8%的增速,也高于去年全年25.7%的平均增速。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引起高度关注。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中,一个主要

问题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首季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过快”的增长是否预示着宏观经济运行已出现“过热”苗头?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前所长张汉亚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研究员。

增长原因及结构具有合理性

与2004年首季投资“过热”的情况相比,今年投资增长似乎不太一样。

2004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9亿元,同比增长43%。投资增长、信贷增长和通货膨胀出现“三高”趋势,煤电油运尤为紧张。2004年4月,国务院果断采取措施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调控。2005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高位回落至25.3%。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再次出现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引发思考:这样的增速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是否已到了必须采取强硬控制手段的临界点?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这个增幅比较‘猛’。但应该看到,这种快速增长符合宏观调控政策和新的产业政策,与2004年增长的内涵不一样。要由此下一个经济‘过热’的结论尚早。”张汉亚说。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又逢“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大批项目上马是情理之中的事。

张汉亚分析说,从投资的地区结构看,一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6.3%、32.6%和40.5%。形成了“中部地区投资增速最高,西部地区紧跟其后,而东部地区增速明显低于中西部”的增长格局,显示了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有从过去长三角、珠三角两极拉动为主,向着环渤海、中原、闽东南经济圈等多极参与拉动的方向转变的趋势。这符合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从各产业投资增长看,一季度,第一产业增长47.1%,第二产业增长32.7%,第三产业增长27.5%。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高于平均投资17.3个百分点,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已促使“三农”投资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的投资延续了三年来的高增长势头,一季度这几个行业占全部投资的份额已由去年同期的7.6%上升到了8.7%,符合国家振兴装备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交通“瓶颈”铁路的投资延续了去年以来大幅增长的态势,增长57.7%;国家鼓励投资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38.6%,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与居民“衣、食、住、行、玩”密切相关的服务业投资增长加快,而这部分投资有助于消化中上游产业的部分过剩产能,对当前及未来的消费增长又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此外,“循环经济”板块的投资正逐步成为“热点”,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投资迅速增长。

同时,国家重点调控行业与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得到了有效抑制。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的投资已明显低于全国投资的平均水平。而前两年投资增长较快的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业的投资也已从去年同期的46.0%回落到15.8%。这些都体现了国家“有保有压”政策的落实,投资结构向符合宏观调控要求与“十一五”规划方向调整。

地方政府非理性投资需警惕

“在首季投资快速增长的背后,有一个趋动力需要警惕――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张汉亚说,今年一季度,许多地方的领导刚刚换届,明年要召开党的十七大。各地方政府领导扩大投资上项目的冲动很可能高于往年。

张汉亚说,地方性新建项目的高增长是导致目前投资总量较快增长的主导因素。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8.8%,所占投资比重从去年的10.8%下降到9.9%,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31.2%,所占比重从89.2%上升到90.1%。各地在一季度新开工项目数量为33411个,比上年同期多10635个,其中仅3月份就新开工21688个项目;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达到14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0%。

“事实上,2003年以来的中国投资热潮带有浓厚的‘政治周期’色彩。”张晓晶说。2002年年底至2003年年初,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更换了领导人,经济增长业绩显赫地区的领导人多数得到了晋升。在“唯GDP”的社会心态和官员考核方式下,新任地方领导普遍感到经济增长压力大,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增长,不约而同地将工作重心放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以2004年一季度为例,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4.8%,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幅度高达60.2%。

张晓晶分析说,与作为真正市场化主体的企业投资会考虑投资风险和投资效果不一样,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投资在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过程中,往往不去考虑投资失败的成本,因为最终会由中央政府兜底,从而导致产能过剩和大量银行不良资产。对于部分地方政府投资,建议进行必要的行政性干预。除了要扭转“唯GDP”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体制保障。让政府投资者重视投资风险,为投资失败负责。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建立控制新上项目的紧急处置机制,明确控制新上项目的管理指挥系统的政府组织架构,制定控制新上项目的操作流程。

“宽货币、宽信贷”应适度微调

“中国的投资热潮向来都是依靠银行信贷推动的。”张晓晶说。一季度,我国的放贷规模达到了1.26万亿元,而今年全年的放贷目标是2.5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我国的放贷规模已经达到了全年的一半。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投资而言是最为敏感的因素。张晓晶分析说,去年,为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热,我国采取了限制房地产开发的诸多政策,包括控制房地产项目贷款。从去年10月开始,我国放松了房地产项目贷款的限制,“宽信贷”的政策使房地产投资在短期内迅速活跃起来。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2793亿元,同比增长20.2%。尽管这个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6.5个百分点,但增幅还是较高,隐含着未来过热的趋势。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对货币政策适度微调。

“一季度投资增长较快,而CPI指数并不高。如果马上采取严格的控制手段不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稳定增长,因此最好是进行适度的微调。”他建议,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手段加上必要的行政干预。

中国人民银行已决定自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有关专家认为,此次央行货币政策的“微调”将对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投放,把好信贷“闸门”起到积极作用。这也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市场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张晓晶说,行政性调控应进一步探索更为科学的方法,比如开展窗口指导,告诉投资者哪些行业是鼓励投资,哪些行业限制投资。此外,张晓晶认为,当前,仍要重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是推进体制改革,唯此,才能实现投资质量与人民福利的双增长。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4月5日,下发了关于推进铁合金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4月13日紧急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另据透露,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派出调查组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省份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的结果采取调整措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