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抢占来的制高点

2006-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先琴 我有话说
谁都不会想到,在国际生物学界,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转基因棉研究关键技术,是从河南省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旁边这个小院里起步的。

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贵

“那

天大清早他就叫起我跑到实验室,拿着玻璃瓶让我看,说‘胚性愈伤’终于得到了,其实我看得懂的就是他的高兴,我们有女儿的时候他也没这样兴奋!”转基因棉研究与应用课题组刘传亮副研究员的妻子,至今讲起这件事还有几分嗔怪。

“胚性愈伤”是抗虫基因导入后,能够培育出具有遗传性能的转基因棉花幼苗的关键步骤,得到这种组织就意味着成功的到来。在8到10个月的培养期内,要不断更换培养基,每天定时观察做上千字的纪录,一点细微的变化被忽略就会前功尽弃。刘传亮为此付出了多年的心血,仅观察记录就存了满满一大抽屉。

在大宗作物中,棉花染色体最复杂,因此,这就决定了棉花的转基因研究将更为艰难。在中棉所,各个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真的是把那些幼小的植物生命,看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贵,因为,它们确实来之不易!

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轰击法三种方法,快速获得转基因棉新材料并走向应用,是中棉所的一个国际性创新。

另一种“实验室”

草帽下黑红的面庞,和农工吃住在一起,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他们在田间观察劳作――如果不是夜灯下他们挥笔记录写作,谁也看不出,这是中棉所转基因棉课题组的专家们。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必须在田间试验。为了赶速度,他们每年到海南长期“驻点”,一住就是三个月,研究人员们要进入这个大自然造就的实验室,付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劳动。每年晒掉一层皮不说,蚊虫叮咬,水土不服更是一关,许多专家因此得了不易治愈的胃病。

“我们搞植物研究的,都和田野分不开,都是半个农民”,中棉所副所长、转基因研究课题组组长李付广深有体会。刚开始时,获得的转基因苗很少,夏天突然降下暴雨时,别人都往屋子里跑,我们却冲出办公室往田野跑,因为,对我们来说,移栽的每棵转基因棉苗都是宝贝,宁可自己淋雨,也不能让幼苗受损。

可贵的团队精神

转基因研究课题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内部学术交流,包括课题组长在内,大家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研究中的发现、遇到的问题一一道出,共同分享,共同解决。用李付广的话说,我们这个团队就技术而言,人与人之间无秘可保。

正是这种可贵的团队精神,推动了课题的快速运行,也正是课题组在有关方面支持下,将其大而化之,推广到全国。在中棉所实验大楼内,我们看到一幅清晰明了的全国棉花协作网络图,与之配套的是厚厚一叠协议书,与“早熟棉花育种组”的,与“棉花抗逆课题组”的,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为此,既是课题组长又同时是专家的李付广,多年来从未有过星期天和节假日。他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合作研究和转基因实验上。

经过多方努力,采取双赢互利的发展模式,通过合同关系,在尊重知识产权、成果利益共享的情况下,中棉所与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8家上游基因构建单位开展了全面合作,将所获得的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快速发放给全国10余家棉花育种单位,快速培育出适宜不同棉区种植的一系列国产抗虫棉花新品种。实现了全国一盘棋、一体化的运作效果,在我国棉花界形成了“松散式的”、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联合舰队”,一方面避免了低效率的简单重复,同时也加快了国产抗虫棉新品种的培育和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高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的国际竞争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