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新文化的提出及历史使命

2006-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继华 任建华 我有话说

我们今天提出的教育新文化,是一种以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为核心,以校长文化为总揽,以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人本载体,以动静态校园文化为物本载体,以幼儿园文化、班级文化、学校文化为传承载体,以考试文化为创新的突破口,9种文化形态构成的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

教育新文化提

出的业态背景

教育的发展是否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近几年来教育主流媒体、教育工作者重中之重的思考。教育这种在行业发展上用文化的发展来适应动态社会的举动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对于教育的困惑和尴尬必须用文化来解构和结构的基本思考。办教育必须有理念的引导,必须有个性的价值取向,使人才的培养在伦理和精神信仰上有明确的崇尚目标,而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明显地忽略了这些“虚”的东西,以至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置若罔闻。理性地寻找教育在文化上的回归,必将要改变以往对教育本质的简单认识与轻视,在反思中已明确地意识到西方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对我们只能是具有参考价值,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运动的高度,就必须树立教育新的文化战略,反映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理念,反映特色文化对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独有的品牌、品质、服务上的保证,这正是教育行业适应时代发展,在文化上的新取向。

教育新文化的价值所在

教育新文化的价值不是市场上一般的商品的价格,而是渗透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行业文化形态终极价值,是提升教育品质、品牌和服务的软实力,是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神性力量。它就像激情要穿过迷雾、阳光要透过云层一样,从事物发展的本质上生长出对事物内在和未来的一种把握精神需求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不同于被动客体的主体对内在精神潜能价值意识的激活,是人的自由的意志从文化的高度对客体的命题,是为教育的价值而升华的价值。

教育新文化终极价值的追求,是教育在新旧文化磨合与争斗中的创新产物,是教育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所表达的意志和力量;它将在目前无序和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育人取向中,从理念上把握育人取向文化的深刻性;在目前教育的道德滑坡,自身价值产生危机的困惑和尴尬中用学校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和幼儿园文化跟进时代,体现教育的价值规律;在目前育人取向千脸一相,生产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中以班级文化和学生文化为起点,营造一种个性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深入骨髓的精神;在应试教育如潮,一切以分数为标准的教育中高扬动态、静态的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的旗帜,从事物的发展上提示未来,从教育的特色取向文化上展示价值,对人才的培养予以全新的、理性的、前瞻的解读,以此表现教育新文化的育人价值。

教育新文化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提升事物发展的创新力;以教育新文化的九种文化形态为规则教化人、熏陶人,使之成为有文化修养、怀抱德行的“文化人”;教育新文化的属性又是在育人过程中约束师生,规划行为方向的“人之为人之根本”,在树立教育品牌,保障教育品质和服务的“事之势能之潜能”的实践中,营造一种“成势、成品牌、成特色”的氛围。

教育新文化的提出,既有教育和哲学的结合,又有教育与政治、经济融合互动的思考。哲学是教育的启蒙,文化是教育的导航,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政治是教育的保障。而这其中,校长文化“魂”的作用,统领着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又以反作用促进着校长文化的成熟,并以此推动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影响着育人取向文化及品牌的树立,从而使受教育者对学校文化所树立的理念产生终生不渝的追求。而动态、静态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考试文化又在校长文化“魂”的作用下,在领会了教师文化、育人取向文化的核心教育理念后,形成带有方向性、规范各自行为和功能的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的品牌,以此制定出服务的标准,而且以自发的内驱力形成一种软实力,塑造着师生的气质和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文化形象。这是一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环境的营造,这是校长哲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学校在发展方向上的共识。

教育新文化深层价值追求则体现一种恒久的办学理念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并由此升华出独有的品牌和气质。教育新文化的价值从作用、功能上来诠释,第一类为目标文化,可包括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校育人取向文化,其作用在于对特色成长的引领,其功能在于导航人才成长的愿景;第二类为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可包括学校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和幼儿园文化,其作用在于影响人、规范人,为跟进时代营造意境。其功能在于提升人的素质;第三类是主体认知文化,主要指学生文化,其作用在于适应未来,强化学生群体的认知意识,其功能在于营造一个共同追求的氛围;第四类为体现过程,反映动态的竞争文化,主要指考试文化,其作用在于用量化体现动态的变化,倡导在考试的文化中独立哲思,功能在于评估、调试认知的过程。我们对教育新文化九种文化形态在作用、功能上的追问,其实质也是对教育新文化价值的追问,其意义在于为新的社会文化形态下的教育文化注入时代的活力,明晰认知的规律,以此表现出教育新文化的意境及价值。

教育新文化的时代意境

教育新文化的提出是文化创新的产物。一个新的文化的崛起,首先应意识到已有什么样的文化,而又缺什么样的文化,并在适应新的文化运动中抵消滞后的垃圾文化,从而支撑起文化育人的保护屏障,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而目前教育以客体为载体对社会文化的偏离,教育以理念的偏失应对未来发展的畸形思路,教育以在文化的跟进中对时代的误判,教育在文化策略和战略构建中对社会文化的失衡,正是提出教育新文化价值重建,在适应社会文化运动中要解决的课题的必要性所在。这是教育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也将为文化育人的视角提供不竭的动力与创新的源泉。

从哲学的视角来观察教育新文化的崛起,体现了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是对教育客观规律在宏观上的把握,也是用文化的视野来衡量教育的新理念在教育上的反映。

从文化的属性上来审视,教育新文化以文化的潜规则来解读教育发展的状态,用文化的定位来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能动的态势,是内在的灵魂中所形成的终端驱动力,是以文化去除虚伪,以人之为人之根本的角度来推动教育的品牌、品质和服务的保障。

从社会对教育需求角度来体会,教育新文化的理念是为了适应社会文化运动发展而设立的理念,这是站在社会动态发展的前沿,将教育融入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最终迸发出引领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文化之力,是推动知识经济走向辉煌的核心生产力。教育九种文化形态的提出不在于解读现有的困惑,而在于从微观层面构建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从而形成一种规则,以此谋求与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步。教育新文化理论的提出不仅能使教育在原有的和新构建的双重理念下重新审视教育实践,还在于发展中的不断去旧图新和与时偕行。

教育新文化崛起的意义在于教育的进步是可以用文化来解读的,也只有通过文化解读的教育,才会更具时代发展性和战略性,才能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形态下,它所树立的规则,将伴随着社会文化运动的需求来实现学校的既定目标,它不管你换了几任校长,也不管学校人员如何变动,这种教育文化的规定性将以独有的生命活力促进教育的发展,体现着人才的成长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意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