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普也要“以人为本”

2006-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振蓉 杜宽林 我有话说

五月里,春天没走,酷暑没来,的确是个走出去放飞心情的好时光。五月也是各种大型科普活动比较集中的时段。每年的五月,各地科普机构都会在城乡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顺应这种情势,国家将每年五月的第三

周确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在这个科普节日来到之前,笔者想谈谈科普也要“以人为本”这个话题。

客观地说,近些年在城乡举行的各类大型科普活动大多切合群众的实用需要,收到了较好效果。比如城市街头的交通安全图板宣传,质监人员现场教授如何辨识假冒伪劣产品,农村的科普大集、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等等,尤其是“沉”到城市社区里的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类服务,以“点”对“点”的形式,体现出科普的人文关怀,受到信息缺乏的大爷大妈的欢迎。

然而,就现实情况看,这类大型科普活动远远不能解决让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由于科普知识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比如面对心脏病猝死患者,我国公众普遍不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不能及时进行第一现场处置,而这类患者如果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90%以上可以脱离危险。在发达国家,这类知识是被列入教育内容的,国民普遍具备这类知识。又如,随着人们生活视野的扩大,节假日里自驾出游、结伴野外探险游等活动近年来渐成时尚,而不少人是在不具备必要的野外生存知识、安全知识的情况下盲目上路的,不断传出的安全事故使这方面的科普工作成为一种急需。前不久又看到一篇关于在国外一场突发火灾中,中国留学生比外国学生自救能力差的报道。在一年一度科普受到重视的五月里,我们在谈论科普时是否应当反思一下缺失,以便更好地“以人为本”?

我们肯定大规模的科普活动不是多了,而是还太少。我国人口多,发展不平衡,这种大规模的科普活动是相当一部分人群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信息不畅仍是制约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每年科技活动周里,在那些交通不便的乡镇举办的科技集市上,农民们争抢科普宣传单、听科普讲座的热情着实让人感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城市街头,由一排桌椅、一个横幅,几名工作人员加一圈展板、挂图组成的科普宣传内容,与一群群行色匆匆的路人――那种隔靴搔痒的感觉,难免让人生出教育缺位的感慨。

当前,随着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人的生存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科普的内容在扩展,传统科普从内容到形式的“老三样”已不适应今天公众的需要。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将必要的科普知识纳入教育范围,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应成为科学知识普及的主渠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当我从媒体上知道,一个小女孩因学校的教育而熟记家庭住址方位,使煤气中毒的父母获得宝贵的几分钟救治时间时,我感动于这个学校的“以人为本”的科普教育,也许这样的教育没有体现出拿了多少个奖项,为学校提升了多大的名气,但这样的科普教育在关键时刻却挽救了生命,这是重视“人”的教育的成果,愿我们的科普工作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期盼科普教育成为大众教育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