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激活第一生产力

2006-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我有话说

作为国内唯一从事建设机械科研开发的综合型研究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在1992年成立院办实体――中联公司,开始产业化进程。

13年前,这里曾经为“堆积如山”的技术和成果被拒于市场门外,不能实现有效转化而忧心忡忡。通过持续的创新发展,当年的“小院”已经演变成为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之列

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建机院紧紧抓住“基础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这三个重要环节,相继研发了一大批我国施工领域急需而又领先世界水平的工程专用装备,打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初步形成了与世界强势品牌一争短长的格局和实力。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创新发展的实践又一次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科研院所发展模式,探求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不断创新的发展模式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保证持续领先。长沙建机院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相继跨越了创业、聚能、核裂变三个台阶,以自身的科技、经济小循环逐步融入不同层次的经济大循环,不断探求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同其他很多科研院所一样,作为曾经的“事业单位”,面临国家的“断奶”政策,每年500万元的收入要养活全院500多人,长沙建机院逐步走入窘境,不得不开始了以研究所、研究室为承包单位科技成果对外有偿转让。但这种浅层次的转让模式弊端明显: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院整体研究实力和集成攻关协作度下降;短期行为明显,影响科研后劲。

1992年,在时任研究院科技副院长詹纯新的带领下,7名职工依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院办产业中联公司,选择混凝土泵送机械作为主导产品,开始科技产业化的尝试。在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科研融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能量以中联公司为平台得以充分释放。市场化运作带来的产业大发展,促成了研究院观念、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建机院由此建立了全新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通过对中联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富于激励与约束的产权体系,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科技、经济的结合体;建立了“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了“薪随岗走,定岗定薪”为基础、绩效考核体系为标准的分配机制,充分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了建机院整体实力,顺利完成企业化转制。在新机制的激励下,研究院解决了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问题,短平快项目减少了,前瞻性、高难度的研发课题增多了,科技人员收入提高了,研发队伍稳定了,科研与生产、市场实现了无缝链接,科研后劲极大增强。

研究院及其产业的持续壮大发展,尤如一个耀眼的辐射点,影响力在行业内迅速波及,继而作为创新的原点,依托技术、资本、管理等优势,以重组并购为主要形式,参与到传统国企的改革、改组、改造之中,握指成拳,为长远发展整合资源,聚集能量。2002年建机院兼并湖南机床厂、2003年重组并购浦沅集团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自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建机院连带推动了行业生态链条上其他市场主体的共同繁荣。在其周边形成了上百家极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业群,每年为建机院配套金额上亿元,2005年超过3亿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研院所骨干和引领作用

装备工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和创新水平的标志性产业。但是,跨国公司的并购在我国装备业愈演愈烈。巨大的装备制造市场正在被跨国公司蚕食、占领。怎么办?长沙建机院的回应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长沙建机院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机制,培育体系,不仅没有发生人才流失的情况,而且吸引了大批新的优秀人才,从源头保证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一是研究院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研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保证了科研的经费来源。二是建立了课题公开招标、绩效与市场对接的技术创新评价机制,使每一个课题组都成为新技术的孵化器。三是建立了一种技术人员评聘分开、技术与管理岗位薪酬对等的内部市场机制,激励与约束并重,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日渐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原动力,使建机院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建机院尤其强调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以此发挥科研院所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骨干中坚作用,引领行业与国际巨头的抗衡。

目前,建机院的工程机械耐磨材料技术、高强度合金钢焊接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性原始性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各类产品,为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以混凝土泵送机械为例,1992年前国内不能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建机院产业化发展的带动下,目前,国产混凝土泵送机械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已销往海外市场,形成了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的能力。

建机院清醒地看到,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建机院通过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和科技信息网络,把国外同行专家“请进来”等方式,把握国际技术发展动向,增强二次创新的前瞻性。同时,针对中国自然条件、施工工艺等国情现状,通过二次创新,开发出更加适合国情的施工设备。中国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同行业的防范,国外同行在中国已开始设置知识产权壁垒,在二次创新中,建机院充分注意到,既要规避侵权,又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2004年,中联重科的产品第一次参加全球规模最大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参展产品质量、智能化程度及外观造型等引起欧洲同行的高度关注,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抄袭技术”。但接近产品,在事实面前,他们的态度由质疑转为赞叹,一位法国同行用法语亲笔留言:“睡狮已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