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闯出一片新天地

2006-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王敬峰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左四)来校视察工作


黑龙江副

省长程幼东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

绥化学院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等学校,然而它多年来依靠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1989年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被国家教委师范司誉为“我国师范专科层次的三面红旗之一”;1990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先进师专”称号;199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省级庭院绿化单位;1998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1年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和全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05年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全省高校“三育人”先进单位称号。

绥化学院坐落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是省属综合型本科普通高校,其前身是始建于53年前的绥化师范学校。1953年,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绥化县创建绥化师范学校。1971年,绥化地区在绥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绥化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绥化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绥化师范专科学校,隶属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04年5月13日,经教育部批准,在绥化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绥化学院。新建立的绥化学院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50多年来,学院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不懈追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为绥化地区乃至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谋发展科学定位确定办学思路

“十五”期间,尤其是建立本科院校以来,绥化学院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遵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从黑龙江省特别是绥化市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以及学院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设施条件建设的实际出发,确立科学准确、切实可行的发展定位,同时制定并实施“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确保效益”的办学方略,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稳步提高,改革、发展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

他们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中心工作,把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首要任务,把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基本职责,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化解矛盾的作用。他们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充满活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努力增强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他们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缜密论证,确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并不断完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良性格局。他们把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职工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的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在鼓励广大教职工发扬奉献精神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待遇。他们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不断巩固和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适应观念和质量意识。坚持教学改革与教学基本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们注重管理改革,既重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职工队伍、后勤等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努力推进以人和事为基本要素的学院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他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靠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靠各级领子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靠领导干部的廉政、勤政和正气,靠坚持对学校事业的整体、长远利益负责和对师生员工的利益负责的一致性,靠坚定的原则性与处理具体问题的灵活性相结合,靠敢于并善于解决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的气魄和能力,创造并保持安定、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为改革、发展提供前提和保证。他们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了解全省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校改革、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

办学规模日趋扩大。到2005年底,绥化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达到8026人,其中本科生4523人,专科生3503人,比2000年增加251.5%;各类成人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达到2402人,比2000年增加333.6%。专业口径显著拓宽,2005年,学院各类专业发展到34个,其中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21个,比2000年增加12个。“十五”期间共创办新专业18个,已基本形成了教师教育类专业与应用型专业并存,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为主过渡,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置体系。

2003年,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到2005年,有来自18个省、自治区的学生在绥化学院就读。绥化学院还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哈巴罗夫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实行合作办学且互派留学生,并与加拿大国际教育中心大学联盟、马来西亚泰莱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就业工作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率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共培养毕业生5732人,其中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4440人,各类成人教育毕业生1292人。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与同类院校相比,绥化学院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强教学苦练内功注重提高质量

绥化学院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思想为先导,注重内涵发展,在树立适应观念以及素质教育、创新意识、质量效益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坚持“以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为重点,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扶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针,推动了科研层次、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间,绥化学院共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项,省软科学攻关课题2项,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项目17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2项,项目总数是“九五”期间的6倍;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比“九五”期间增加50%;出版各类专著(包括教材)107部,比“九五”期间增加257%。汉赋研究、古典文论研究、写作理论研究、古代官制史研究、微分方程研究、电化学研究、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等优势领域的研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已经成为学院科学研究的重要特色。

该院党政领导认识到,只有主动服务于社会,才能积极发展自身。绥化学院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黑龙江省特别是绥化市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合格教师及各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学院根据需要和可能,积极为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首选课程。在专业建设上,学院对原有教师教育专业进行了改造、重组和创新,使教师教育培养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结合办学实际,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和绥化市产业布局,积极、慎重地创办了一些应用型专业。“十五”期间,学院的文科专业不断彰显优势,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和写作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绥化学院积极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教学手段,以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从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办学领域、增加办学效益、探索新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学院压缩了课堂学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学年学分制的实施,体现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平台的建立,辅修专业和选修课程的增加,使学院的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院着力弘扬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这一办学特色,保障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日益成熟,在原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五练一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缩短了学生从业适应期。

学院不断改革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保障。在学习借鉴成熟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同时积极推行快捷的网上选课、网上成绩查询等现代化教学管理方式。学院进一步健全并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了校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系统的教学评价制度。

重人才不拘一格栽植引凤梧桐

师资队伍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绥化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加强教育管理,立足在职培训提高为重点,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等有关稳定队伍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学院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现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占了该院专任教师的百分之六十多,特别是近几年接收了百余名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关涉到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未来发展,因而学院把青年教师培养当作战略任务来抓。

师资队伍培养与提高有许多途径,但在岗提高仍然是最为现实也最为有效的办法。在岗提高,可以缓解学院扩招之后教师不足的压力,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感同身受地彼此研究、影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学有专长的学科带头人都积极发挥作用,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教师,学院也投入大量资金,为教师提供参加学术会议、到一流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地获取前沿学科知识,获取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各类急需人才,部分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状况得到缓解,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在学院的大力培养下,教师们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到2005年末,绥化学院教职工总数为577人,其中教师36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3.8%,比2000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教师中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53人,占教师总数的41.6%;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36人,在读博士、硕士学位者96人,占教师总数的35.9%。学校还聘请客座教授5人,外籍教师7人。

《邓小平理论概论》是高校学生必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的马列教研室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们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考核四个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模式,不断提高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开课前把设计好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问卷表发给学生填写,以便了解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初步掌握的情况、关注的问题和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一学期结束后,要对这一学期学生对教学现状是否满意进行问卷调查。在课后不断与同学们沟通、谈心、交流,咨询学习、生活、情感、心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中,他们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自己所在的城镇、乡村进行调研,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每个学生调查参观后,都要结合所学的理论写社会调查报告。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与学互动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入脑和付诸实践的过程。外语系坚持“分层次教学”方法,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人人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近年来,英语专、本科教学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外语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