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让天津一汽夏利“浴火重生”

2006-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孙洪磊 我有话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在整车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了5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一改过去“仰人鼻息”的技术依赖历史,探索着国产汽车品牌通过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之路

作为中国第一款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夏利曾经创造了经济型轿车的多个第一。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夏利市场销售状况很乐观,国内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当时一辆两厢的化油器车能轻松卖到十万元。”天津一汽夏利公司党委书记田聪明回忆说,“买车人还要走后门、批条子。”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出租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夏利几乎占据了国内出租车行业的半壁江山。

但到了2000年前后,我国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轿车市场消费结构开始转型,而这时的夏利产品严重老化,对市场变化准备不足,企业陷入了发展的低谷。2001年至2002年,夏利产销受阻,现金流枯竭,220名技术骨干失望而去,亏损额达7.9亿元。作为上市公司,夏利面临着退市的危机。

2002年6月,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一汽集团和天汽集团顺应国家战略结构调整要求,进行了联合重组,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公司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迅速扭亏为盈,夏利迎来了“浴火重生”的良机。“重组激活了夏利,而自主创新发展了夏利。”天津一汽夏利公司总经理王刚说,“我们是个老国企,生产的又是低附加值的经济型轿车,必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几年来,企业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同时从各个管理环节挤出时间和效益。”

一汽集团明确将天津一汽夏利定位为经济型轿车基地,并植入一汽管理模式,输入研发技术,派入管理人员,使夏利经济型轿车的自主研发进入了快速产出阶段。1986年,夏利引进的仅是一款两厢1.0升轿车,从2003年开始,天津一汽夏利连续推出了局部改型A系列轿车及换型设计的B系列(夏利N3)轿车,目前已形成两大系列包括两厢、三厢、1.0升、1.1升、1.3升、1.4升、两用燃料等32个品种。

在天津一汽夏利装配一车间,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流水线上的车身通过“升举站”要等待17秒,成了提高产能的瓶颈。改变吊载具程序、购买设备如果让外面的设计公司来做的话,将耗时3个多月,花费60万元。2005年3月,车间利用自身力量组织技术攻关,仅用1个月的时间,花了很少的费用就使车身的等待时间缩短到13秒,新增日生产能力60辆。

天津一汽夏利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张群告诉记者,这样的例子在夏利还有很多。

目前,天津一汽夏利实现了从设计、试制、试验到投产的全过程自主,形成了支撑经济型轿车可持续发展的自主研发能力。企业实现经营良性发展后,带动了一大批中小配套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企业所在地区及周边的辐射效应显著增强。仅在天津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给夏利做汽车配套业务,上下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十余万人。

技术创新给天津一汽夏利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管理创新则让这家老国企面目一新。在管理机制上,建立财务、采购、废旧物资处理、项目管理四方面集中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用人机制上,采取全员竞聘,对核心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在分配机制上,实行岗位贡献工资制,严格绩效考核,合理拉开收入档次。几年里,夏利的财务费用降低了26%,管理费用降低了48%;年销售量从8.6万辆上升到2005年的20万辆,并获得单一品牌销量、自主品牌销量、经济型轿车销量三个全国第一,员工收入翻了一番,上缴税金9.7亿元。

“十一五”期间,天津一汽夏利将陆续推出10款新车,到2010年实现产销40万辆,在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百万辆”和天津市“建设百万辆汽车基地”中担起重任。回顾企业艰苦奋斗的历程,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表示,天津一汽夏利在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情况下,能够彻底走出低谷,大步迈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成功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国家实施盘活存量战略,避免了重复建设;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企业重组,发挥地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形成自身的体系研发能力,并以市场为导向,连续推出升级换代产品。(新华社天津5月1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