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岭品牌

2006-05-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赵立波 我有话说

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的省“劳务输出基地县、再就业工作先进县”,并被推荐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重点示范县”,吉林省长岭县在贫瘠的土地上,实现了仅去年就输出劳务人员7万多人(次)、创造劳务收入2.8亿元,高于本县财政收入近5倍。

腾飞的坚强翅膀

2005年12月,长岭县八

十八乡邮局接到了从美国纽约寄来的1.2万美元。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接到的第一笔国外汇款,轰动一时。

1995年,刘春义的大儿子刘凯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刘春义把他送到长春打工。2004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凯被长春嘉年华旅游公司办事处推荐到美国嘉年华公司。但是当美方公司提到需8万元人民币作为风险抵押金时,父子俩却犯了愁了。找到亲戚朋友,大家都怀疑出国打工能否挣回钱,一旦还不上怎么办?这时老刘想到了政府,他找到乡党委书记赵志辉、乡长赵海胜,乡领导听明情况后,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帮助贷款,最终凑齐剩余大部分抵押金。随后不到一年,刘凯就给家里寄回1.2万美元,使家里还清了一切借款、贷款。不仅大儿子被老刘送去打工,大女儿和小儿子也都被他逼出去见了世面。当地群众送给他家“打工家族”的称号。

多年来,长岭人和很多守旧的东北人一样,抱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的观念死守着家园,苦熬苦等、小富即安。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普及,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多现象日益凸显。出路找不到,不仅经济发展是空谈,10万剩余劳动力的稳定与和谐也成为奢望。

突破口在哪里?经过调查,“劳务输出是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成为共识。从2001年起,长岭县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

转变农民的保守观念是第一步。县长樊晓通介绍道,县、乡两级都设有劳务输出宣传动员工作队,深入村屯、农户搞好宣传发动,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此外,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劳务输出宣传动员会和总结表彰会议;每次组织大型劳务输出,县里都召开欢送会,为外出人员披红戴花,县领导和有关部门、乡镇领导亲自送行,鼓励和引导树立“走出家门天地宽”的新观念,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劳务输出最明显的效果是务工人员的“脑袋满了,口袋鼓了”。外出务工典型在全县巡回作事迹报告时说“外出打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同时也能脱贫致富一户人家”。外面的新风就这样吹开了长岭人封闭了多年的心门。

一个口号与打造品牌

“我是长岭人,我要为长岭争光”,这是每次全县劳务输出欢送仪式上,县领导必讲的一句话。为使劳务经济长远、壮大,长岭将劳务输出作为品牌精心经营。县委书记孙治国说,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策促动、有序流动是工作思路,精心组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强化培训是长岭打造劳务品牌的经验,也使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用工单位、务工人员及务工人员家属“三满意”的局面。

县委、县政府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村、社有劳务输出组织,全县27个乡镇(场、区)和16个街道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动保障服务站,长岭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就这样建成了。

为使打工者和留守者都安心,长岭县加大帮扶力度,实行农民劳务输出小额贷款制度。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土地承包权不变,所承包的土地可以自由流转,有的乡镇还免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义务工。很多乡村社还建立了党员互助组和党员联系户制度,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县里还专门安排两名律师,常年担任劳务输出工作法律顾问,县里设有维权投拆电话,全天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为了提高输出人员的综合素质,县就业局、县“阳光办”等部门建立了县级培训基地,基础培训、定向培训、针对性培训等为农民“上岗”提供了有力保证。如今,全县各类培训机构已有33个,投入培训资金43万元,培训覆盖率为100%。

在长岭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已建立劳务资源基地4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3个;已建立劳务输出基地8个,其中省外基地6个,省内基地2个。长岭的保安、家政服务、食品加工人员不仅在长春、大连和北京小有名气,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还在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地打上了“长岭人”的印记。

一个典型与创新精神

长岭青年杨晓东从部队复员后,在北京一家金融部门担任保安员。一天,他在值班时,发现两名歹徒持枪抢劫运钞车。他一边高喊,一边向歹徒追了过去。他躲过了歹徒6枪,身中两枪,仍与歹徒搏斗,并与公安民警一起将歹徒擒获,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了向杨晓东学习的号召,同时破格录用他为市公安民警。从此,长岭打工人员在北京市声名鹊起,并形成了响当当的保安品牌。

前七号镇大三号村青年农民刘德强,到北京务工成功后,还带动父母、姐姐举家都到北京打工,全家一年务工总收入3.4万元。

二界乡太平村的阎永在大连打工,去年回乡一次性带走农民工290人。

三青山镇实行就地消化和向外转移相结合,仅粉条加工业就吸纳剩余劳动力2000人……

“守青山、创青山,走出青山处处是青山”,这样的顺口溜已经成为长岭人新的精神风貌的写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