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

2006-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四平 我有话说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大学因其特殊的组织属性使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又不只是简单的依存和适应。大学文化应当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先声,是社会文化重要的辐射源、创新源。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领跑者

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大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创造新知,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不断创造更优秀的文明成果,并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自古以来,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的精英文化一直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起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也曾经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世纪初叶北京大学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在当时给人以思想启蒙,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形成了社会文化的新思潮。存在仅八年的西南联大,在战时条件极端艰困之日,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刚毅坚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文化辐射社会文化。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是通过文化教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为社会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把内化于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濡化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显示大学文化特质的许多因素如校长风格、办学理念、学者风范、管理制度、学科特色以及文化景观等等都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存在,许多著名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所折射的文化和精神往往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

大学文化创新社会文化。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文化创新是大学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显著特征。有人认为,知识的保存、生产和应用,精神的传承、生产和原创都是以大学为基础的,或者说,它们都是大学的文化功能和重要使命。大学在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原有文化进行选择、批判、加工、整合,引起原质文化发生裂变,通过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吸收外国文化精华,形成新文化,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大学文化的创新,必须具备一种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具备一种勇于批判的进取精神,具备一种保障文化创新的大学制度。而大学文化要引领和创新社会文化,除需要大学文化自身加强先进性建设外,在当前更需要的是一种领跑和主导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

新时期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

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面对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失衡,大学文化如何在社会多元文化的矛盾激荡中真正承担起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历史重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第一,创新理论,引领社会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受到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其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中央已经提出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推动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大学作为理论研究和创新的生力军,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战略的高度审视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安排,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真正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人们信仰什么,支持什么,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培育精神,传导社会文明。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的内涵丰富多样,至少包含爱国民主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但是在这个社会变革日益迅猛的年代,大学精神需要重新唤起。大学要想有作为,首先必须有精神。唯有精神才能鼓舞人们追求崇高,反对世俗;追求科学,反对迷信;追求文明,反对落后。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大学精神理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要传导社会文明最根本的还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大学办学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质量观,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大学成为精神自觉的先行者、倡导者,并以高尚的精神文化激励人、培养人、成就人,进而影响社会,真正领跑和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三,弘扬主流,营造和谐文化。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权威,而且在区分善恶、明辨荣辱、建立信念、认识真理等方面一直是社会的坐标。在全球化的文化互动中大学首先应当避免发生文化认同危机,防止出现无所归依的文化精神分裂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元指导思想的同时,尊重社会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承认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积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生共存的发展环境,通过不断弘扬和创新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文化,使大学文化发挥主导文化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后WTO时代的到来,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化文化的冲突面前,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大学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诸如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作用不明显;大学文化过多注重对社会需求的被动适应,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精神自觉和文化创新亟待加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有思想认识原因,有制度体制原因,也有工作偏差的原因。因此,必须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大学文化应当引导什么、支持什么、批判什么、创新什么。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提炼、传播,使大学文化从相对封闭的校园文化变成开放的全社会共享的文化,从“精英文化”变成大众的、民族的和科学的文化,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