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沉战舰出南海

2006-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杨小刚 高叙壮 我有话说

广东汕头市东南海域的南澎岛某海防连,是广州军区的老典型。近日,记者随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军区政治部联合组织的采访团,登上南澎岛。

齐心协力战台风

对南澎岛而言,遭受强台风袭击是“家常便饭”。去年8月,12级强台风“榴莲”夹着暴雨正面袭击小岛,排山倒海式的巨

浪撞碎玻璃,卷走门窗,菜地被一扫而光,分散在5个执勤点的岗哨换不了岗,一些执勤点的战士已经三顿吃不上饭。危急关头,连队党员干部分头给哨位送饭,大家每冲一次,就被台风推回来一次,连冲几次都不成功。后来,副连长辛永涛带着两名排长背着食品,用手抠住石头、树根,冒着随时被狂风巨浪抛进大海的生命危险,为执勤点上的战士送去“救命饭”。谁知,这次台风还没过去,下一次台风又咬着尾巴过来了。10级以上的风连续刮了一个多月,适逢岛上储备粮更换,送给养的船几次靠码头均未成功,岛上官兵吃完青菜吃咸菜,吃完大米吃黄豆,粮菜吃完了,就吃喂猪的牛皮菜、地瓜叶。中秋节这天,没有明月,没有美酒,没有月饼,窝在坑道里的一个个“吴刚”捧起“桂花酒”――带咸味的白开水,为祖国和亲人干杯。凭着这种精神,连队继1992年被广州军区授予“南澎守备模范连”荣誉称号后,年年被省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连续两年被总政评为“全军基层先进党支部”,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被誉为太平洋上一艘永不沉没的“战舰”。

大海隔不断成才路

采访中,记者发现,南澎岛海防连近年取得一连串骄人成绩,经验只有一条:知识的力量使他们如虎添翼。一段“败走麦城”经历,引发这个连一次深刻的变革。那是3年前,广东省军区组织某型火炮对海上动荡目标射击考核,这天海上风大浪高,他们只有两组勉强打个及格,其余皆尝“鸭蛋”。为攻克这个难题,连长组成攻关小组,查阅中外200多份炮兵资料,连续一个多月,坚持每天到海边观察海面波浪变化及海上渔船的起伏规律,并自制射击靶放到海面上,让炮班进行直瞄训练。他们借助卫星侦察定位手段,就测量目标运动速度、计算射击提前量,先后编写了7套计算程序,请院校的专家教授帮助修改论证。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和摸索,终于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恶劣海况对运动目标的射击规律。此后两年,连队每次参加省军区实弹考核,次次首发命中,成绩优秀。连队先后10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根据战士们不同的文化层次,连队制定“义务兵以学专业为主、士官以提升学历层次和拓宽专业渠道为主、军官以学习高科技知识为主”的分类育人计划,让战士们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成才,引导他们争当训练尖子、技术能手和革新能手。自1998年以来,在连队工作两年以上的干部都获得了本科以上文凭,有7人获得本科双学历,3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一级士官退伍前都拿到了高中以上毕业证书,36%取得了中专以上学历,连队每年考入军事院校的战士是全团最多、成绩最好的。南澎岛海防连也因此被誉为“育人的学校”和“成才的基地”。

荒岛变成“南泥湾”

在连队食堂,记者一行吃上岛上官兵们自己种的黄瓜、白菜等时令蔬菜。

在南澎岛东南的一个坡地里,有一片形状怪异的菜地,菜地贴在石头上,挂在山坡上,满打满算不足六亩,记者一数,竟有58块之多。尽管粮食可以从内地运来囤积储存,可蔬菜无法保鲜。解决蔬菜自给,是事关岛上生存的大事。岛上风大,涩咸的海风一刮,菜就被腌死,暴雨一过,泥土全被带走。官兵们便学起“燕子垒窝一口口泥”,利用出差、学习、休假、送给养等上下岛时机,背来一袋袋沃土。为了挡风,在石头堆里垒起一块块“袖珍”菜园。从山上搬来石头,在菜地周围垒起“四合院”,“大套中、中套小”,挡风墙的面积超过菜地面积的好几倍。现在连队蔬菜自给率达到90%,荒岛变成南泥湾。

相比吃喝问题,守岛官兵们更难耐的是寂寞。为此,官兵们苦中作乐,根据南澎岛地形特点,在岛上建起多个景点。他们背扛肩挑,硬是把连队旁边的一座小山丘搬掉,平整出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建起升旗台,并从海边捡来1420只贝壳拼接了一幅巨型中国地图,在上面镶进“祖国在我心中”的大幅图案。每天一大早,连队官兵都风雨无阻来到国旗台边,组织升旗仪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