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百姓碗里的饭搞香

2006-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本报通讯员 董想明 宋明芳 我有话说

“春暖花开好时光,我却年年无心赏。春又去,发已苍。南来北往为哪桩?农民若满意,我心最舒畅!”写这首打油诗的汤俭民,就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局长”。

今年47岁的汤俭民现任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副局长,1980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一心扑在农业战线,辛勤耕耘,痴心为农,从事农技推广和品种选育工作,不断创新选育方法

,在优质香稻品种选育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今年3月,他培育成功鄂晚17香型粳稻,填补了湖北省没有自主选育的国标一级香型粳稻品种的空白。

“我多流点汗,农民就多一份收入。”汤俭民结识的农民朋友有2000多个,记满农民需求的笔记本有30多本。他每年有200多天在农村跑,在泥水里泡,经常到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技术,举办大型技术讲座50多场,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春节期间,他把自己关在家中,日夜伏案写作,编写出10多万字的《农民实用技术简明手册》,免费送给农民群众。他推广的农业技术累计应用3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9000余万元。

“把老百姓碗里的饭搞香!”他看到我国香稻品种少,泱泱农业大国的香米生产竟然落后于泰国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香型稻,响亮地提出与泰国香米“打擂”。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的支持。2002年,湖北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聘他为首席育种专家,拨出专门经费资助他从事香型杂交稻选育,经过3年多的努力成功了。

汤俭民流了汗水,收获了希望。1992年,他培育出的“太子玉竹”、“太子玉玻”,双双获得了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使孝感的“太子米”历史品牌重放光辉,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他针对湖北晚粳面积大的实际,调整了科研方向,2001年,成功培育出“三高一优”的晚粳品种――“鄂晚11”。由于稳产、高产、容易种植,深受农民欢迎,亲切地称它为“傻瓜稻”,成为全省水稻主导品种之一,已累计应用100多万亩。2004年,“鄂晚15”又获成功。建国以来,湖北省审定了16个晚粳品种,“鄂晚11、15”就跻身其中。当一些资深专家获知两个“鄂”字头的创造者同属一个人,这个人最初的学历只是农技中专时,不禁由衷赞叹道:“了不起啊,了不起!”。

汤俭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科技拔尖人才、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模范公务员称号。2005年,中共孝感市委作出了向汤俭民学习的决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