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照彻校园的道德之光

2006-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张从发 邓杨 我有话说

“待人以诚、爱生以情、为人以学、为学以实”。大师们的风采给青春校园增添了一缕别样亮丽的阳光。

经过数十年的人文积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造就了一大批学高身正的师德楷模。他们以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塑造着莘莘学子的学业和灵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徐敦楷说:“没有师德,再有学问,也成

不了大师。”这里所选择的几位大师,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德建设中的榜样。

李贤沛:慈如老父放晚晴

有人说,他是一面石刻的碑文,见证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沧桑与辉煌;也有人说,他是一柄不朽的利剑,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活力与本色;还有人说,他是一本完整的日历,真实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半个多世纪走过的风雨和阳光。

他,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共产党员李贤沛,我国著名的工业经济学家。如今,年逾八旬的李贤沛教授虽然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但他却如同放晴的夕阳,仍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忠实履行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职责,堪称全校师生为人和治学的楷模。

李贤沛教授总是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关系。”直到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教师和学生找他谈心。老教授总是以一位长者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阅历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一年夏天,李贤沛教授的一个博士生刚留校不久,收入低,又碰上小孩出生,生活比较困难。李教授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2000元钱,让他装上空调,方便照顾小孩。而那时,他自己也只用着一台噪音很大,制冷效果很差的窗机。去年,博士生金静红实地调研时,不慎划破眼皮,李贤沛教授全然不顾自己已80高龄,两次爬上六楼去她家探望。

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穿了20多年都舍不得扔,旧了,脏了,就拿去染成深灰色继续穿。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李贤沛教授却是慷慨的。迄今为止,他已资助贫困学生近百名,无偿捐助金额已达近10万元。

1994年,已近七旬的李贤沛教授改写了一首古诗:“白日依山近,长江入海流;欲穷人生义,再做十年牛。”十年后,当再次走近老教授时,我们无时不在感受那“拼搏报国”的雄心,那慈如老父的爱心,那质朴无华的真心。

刘可风:教授级短信发烧友

这是一幕独特的风景。

一位50多岁的教授,握着手机,一条条短信发了出去,十足一个教授级“短信发烧友”,够时尚!这位教授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刘可风,短信则发给了那些在思想、学习、生活上有困难或疑问而向他咨询、求助的学生。以这种学生熟悉而又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生思想工作,也算是一种创新。

今年2月15日,刘可风收到一条学生的短信:妈妈为我办的教育储蓄取不出钱,要学校出证明,怎么办?刘可风教授当即回复:可直接找财务部门问一下,我也去了解一下。到了晚上,又去短信向该学生询问结果。看到学校领导为一个不认识的学生这样费心,这名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回复道:我叫徐某,是某学院某系的。实在不好意思,耽误您的时间了,但还需要您过问。刘可风教授答复道:别急。你可于明天上午到办公室来找我,我会派人协助办理的。不要谢我,这是我的职责。

学生们的短信五花八门。有反映机关作风的,有要求换专业的,有上课没教材的,还有反映噪音干扰休息的。甚至有学生用短信与他探讨教学评估和学校名称等问题。无形的信号架起了一座实实在在沟通的桥梁,“桥梁”两端的平等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名学校领导,刘可风教授的亲身示范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沟通和引导作用。在一次党课后,一名学生给他发来短信:昨天听了您的党课,深有感慨。我的父亲也是位党委书记,我也听过他讲课。爱和感恩的心,都是你们反复提到的,我认为这太值得学习了!

“我们的学生非常可爱,在作‘迎评促建’的动员报告时,我曾收到过很多学生发来的短信,感到他们是非常关心学校的工作和发展的。一些建议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大启发。”学生们的热情,让刘可风教授感到欣慰,并从内心表示感激。

万后芬:一撇一捺一个人

在一次学生党课上,万后芬教授同学生们谈到了“人”字的写法。她说,“人”是一撇、一捺相互依靠着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你首先得做好你自己;另一方面你要懂得协作与信任。

学生们说,在万老师的字典里,那一撇,代表的是一个党员;一捺,代表的是教授。“党员、教授”合成了万教授的“一撇一捺”,书写了她大写的“人”字。

不管教学和科研任务多么繁重,万后芬教授总会为他的学生留下一份时间和空间。她家里的大门永远热情地为学生敞开,欢迎他们随时来谈心。学生党支部要举行活动,只要能抽出时间――哪怕是牺牲吃饭和休息的时间,她都一定会赶到现场,听同学们发言,与同学们交心。学生们深有感触:课内课外的万教授都非常和蔼,与大家交往也很随意,像老朋友一样,完全没有隔阂。毕业了,同学们也会经常打来电话,说说自己的想法,聊聊自己的近况;学习、生活上遇到了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的万老师。

为了写好这个“人”字,万后芬教授甘于做一个平凡的人,平凡地工作,平凡地学习,平凡地生活。有人曾经问她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她说是自己的英语和电脑不够出色,如果英语和电脑水平再好一些,就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简单而质朴的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教师治学与做人的本色和执著。

许家林:虚拟世界的教与学

“年轻的心态,长者的风范;既是朋友,又是师长。”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

“学生至上”是许家林永恒的主题。他有一本自己独特的“学生经”:把所有过去的学生都看做是自己当然的追踪服务对象,把所有现在的学生都看做是现实的必须服务对象,把所有想考入本校读研的学生都看做是未来的潜在服务对象。秉持着这样一本“学生经”,许家林教授把自己导师身份定位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学术上的指路人。

许家林教授在“中南论坛”和“浓情中南”设立了“诚交会计朋友”的网页,并与他的学生一起基本上做到了有疑必答、有惑必解、有信必复。尽管读帖和回帖占去了他很多时间,但只要能为学生做点事情,他总是乐此不疲。他将这种沟通方式形象地称之为“虚拟世界的教与学”。从2004年6月到现在,两个网页的访问量分别达到47359人次和7210人次。

许家林教授爱生如子。他的邮箱里总是有来自天南海北甚至异国他乡的学生的信。有一名学生在给许家林教授的信中写道:“师从于您以后,您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常常令我感动不已,我也从您那里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还有一名学生将自己从不轻易示人的感情生活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自己深深信任的老师:“不知您对此有何建议?”还有一位广西的高中生发邮件向许家林教授征求填报高考志愿的意见。家住神农架的“一位焦急的父亲”在网上焦急地询问ACCA的选择问题。更有一名同学竟来信告诉他:“我的皮鞋被偷走了。”一封封邮件,一句句真挚的语言,透出他们对尊敬的老师的信任和爱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