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魏寿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006-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沈亚军 我有话说

作为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魏寿昆闭着眼睛也能说出炼钢的各种复杂原理;作为一位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老人,魏寿昆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责任,关于奉献……

他是冶

金学家,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钢铁事业;他又是一块坚硬的钢,让百年风雨见证了他的硬度和忠诚。

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北京科技大学。

我们走进了魏寿昆先生的家,听他讲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

“坚持梦想,还是有点用的,不过要有所准备”

魏寿昆是家族中的第一个读书人。

作为一户败落商人家庭的长孙,魏寿昆的使命理所当然就是重入商界,振兴家业。但才读完三年私塾,不足10岁的他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考入洋学堂,将来当一名科学家。

“抛弃从商道路,这是我家的一场革命。”魏寿昆回想起90多年前的情景,把当初的选择定位为“没有办法”。魏寿昆兄弟姐妹9个,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一辈子赋闲在家,作为长子的他“不变不行”。“弃商就学也是为我家寻了一条新路。”老人感慨道。于是,魏寿昆成了魏家“第一个中学毕业生,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出国留洋的人”。

1923年夏天,16岁的魏寿昆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梦想。北洋大学是所国立大学,大多数学生是寒门子弟,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朴实节俭,读书却很用功。校方还给学生种种优惠和奖励,例如,只要成绩都在85分以上就免交下一学期的学费、宿费和杂费;实行“贷书制”,教科书可以借贷,用毕归还,也可半价购买。

魏寿昆在北洋大学读预科两年,本科四年。本科期间,他的平均成绩为94.5分,每年都免学、宿、杂三费。提到他如此优秀的成绩,老人笑着摆摆手,很幽默地说了句时髦的话:“不要炒作,不要炒作!”

大学期间,魏寿昆开始酝酿自己的第二个梦想――留洋学习冶金学,走科技救国之路。但当时家境每况愈下,父亲去世,大姐出嫁,二妹夭亡,母亲一人领着弟妹六人住在天津城外的草坯房中,全家的生活负担都落在魏寿昆肩上。为了养家,1929年夏天,他到辽宁海城大岭滑石矿山谋得了一份待遇较高的工作。几个月后,河北省招考采矿专业留美生,他因远离家乡,没有得到消息而痛失良机。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回母校任助教。

1930年9月,幸运之光终于照临:当年任天津市市长的张学铭(张学良之弟)宣布招考天津市第一届(也是唯一的一届)留学生三名:留美学教育学、留德学色染化学、留英学纺织学。虽然魏寿昆更热爱铁水奔流、钢花怒放的冶金专业,但他选择了出国后再找机会圆梦。“天津市能招考留学生我没想到,能去德国念博士我也没想到。”说起当年的经历,魏寿昆老人很兴奋,机缘巧合再加上魏寿昆平日的准备,在近50名考生中,他考取了留德攻读色染化学专业。这年,魏寿昆刚满23岁。

“德语和有机化学这两个宝我都押上了!”老人笑呵呵地谈起了当年的考试,留德考试要考德语和有机化学,魏寿昆只在北洋大学预科学过两年德语,有机化学则从来没学过,但他考试却顺利过关。这是因为他对学语言“有所好”,所以经常看看德语课文,后来考试竟然用上了;在上学期间没学过有机化学,也是因为感兴趣,在书店买了一本英文的有机化学大纲,在家自学,考试时竟然“对答如流”。

“有所好不一定白费,坚持做些梦想,还是有点用的,不过还要有所准备。”老人说得意味深长。

“我是中国人!我们一定能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1931年4月,魏寿昆来到了柏林工科大学攻读色染化学专业。

当时,纳粹希特勒开始在德国得势,日本帝国主义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天,魏寿昆正在学生食堂用餐,有位陌生的德国同学来到他的桌旁,把他误认为日本人,高兴地对他说:“在满洲你们日本人又打胜仗了,庆祝!庆祝!”魏寿昆怒目而视,未予理睬。

这位德国同学以为他没听清楚,又说:“我们德国人也是好战的民族。”

“胡说!我是中国人!”怒火冲击着魏寿昆的胸膛,他怒斥道:“我们一定能把日本人赶出去!让侵略者见鬼去吧!”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年轻的魏寿昆的心,也激励着他更加刻苦学习。

“国力不强就要受人欺凌啊!”老人说起这件事时声音高了八度,“当时我就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必须振兴工业,走科学救国道路。”

1935年,魏寿昆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这时,他面临着回国任教还是继续留德攻读冶金学博士的抉择。当时在国内,日本侵华的野心更加猖狂,华北面临着又一场浩劫,他怎能忍心让母亲继续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

一边是亲情牵绊,一边是对冶金学的极度热爱,魏寿昆权衡再三,决定自费到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再学习一年冶金专业。他为自己定下了繁重的学习任务:听课;收集资料;参加实验和小型研究;考察德国冶金教育情况;了解国际冶金工业和教育动态;学习冶金新工艺、新流程,以及冶金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验设备……这一年他节衣缩食,惜时如金,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但乐在其中的他并不觉得苦和累。

1936年,魏寿昆怀着一身才学和满腔报国热望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被北洋大学聘任为矿冶系教授。一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魏寿昆随学校举家西迁。

日寇的侵略更加激起了魏寿昆的科研热情,在转移到大后方的期间,他开始积极研究抗战急需的各种材料,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1943年,他提出了“贝塞麦法炼钢去磷问题”,这篇论文也成为他毕生从事的冶金物理化学研究的起点;1944年,他发明了“静置后处理法”,使氧化镁的的含量提高到99.5%,达到了制造高质量镁砖的要求,并阐明了氧化镁提纯的化学机理;1945年,他以江西省钼矿为对象,进行了提取纯金属钼、铝化合物的炼制钼铁及钼合金钢的研究。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期间,魏寿昆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当时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的5项专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了内战。1948年末,天津战役即将打响。

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民党政权企图把大批科技英才聚集到旗下,魏寿昆也被列入计划南迁的名单之中。因为从小受孟子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句古训的影响,魏寿昆听从天津地下党的安排,留守北洋大学,迎接解放。

“写书当然要写点新东西,否则就不写”

解放后,魏寿昆长期担任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职务。这期间,很少有人知道下班后他有一项特殊的“消遣”――看书做学问。这一“消遣”导致了我国冶金学上非常有影响的两本著作的问世――《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和《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当时,北京钢铁学院有一批苏联专家任教,应专家的要求,学校订了一些外国杂志。身为教务长的魏寿昆也“沾了苏联专家的光”,没人找的时候就跑到图书馆去看新杂志,常常忘记闭馆的时间。

1957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北京钢铁学院原本由专家任教的课程也只剩下了讲义。在很多教师“不敢上台”的情况下,魏寿昆担任了几门课程的教授工作,并“顺便”出了一本书:《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

在看杂志的过程中,魏寿昆发现冶金学研究中最“时髦的东西”――冶金物理化学。在《冶金会刊》这本世界上最权威的杂志上,每期一共十几篇文章,其中有将近十篇文章都是在讨论这个“时髦”的问题。

魏寿昆心中窃喜,因为自己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已经做过相关的调查,再加上有外国文献可供参考,他一头扎进了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经过8年的苦心钻研,1964年,他的专著《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出版。

这本书标志着世界上活度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也奠定了魏寿昆在我国冶金物理化学领域创始人之一的地位。从此,活度理论不再是教科书中抽象的“糊涂理论”,而是冶金工作者提高冶金产品质量,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重要工具。其中,他应用活度理论和炉渣离子理论归纳出的适用于高炉铁水脱硫公式,至今还被国内外广为应用。

《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是他的第3本著作。魏寿昆总共出过5本书。对于搞了近一辈子科研的人来说,5本书实在不算多。

其实,他手头上还有3本书的文稿,第一本是在付印之前,“不巧”苏联专家来了,而且带来了内容更全、资料更多的书本,于是这本书就“不敢印了”;第二本魏寿昆嫌内容不够充实,“要印就要加东西”;第三本内容全面,但深度不够。

“写书当然要写点新东西,没有新东西就不写;出书当然要有一定价值,可出可不出,就不出!”老人这么阐述着自己做学问的原则。

“科学就是要究根结底”

原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的一位老馆员至今还记得,“文革”期间,只要没有会议,魏寿昆每天早晨总是会准时来到图书馆阅览室。

偌大的阅览室,寥寥数人,书架上摆着沾满灰尘的过期外文期刊,新到的期刊成捆地堆在桌上。魏寿昆一坐就是一整天。面对管理员的疑问,魏寿昆笑着说:“忙碌一生,好不容易有段清闲日子,到这里坐坐也好”。

其实,“文革”对教育和科研造成的破坏使他深感忧虑,他正在尽最大努力收集国外冶金科技发展动态的资料,确定前沿课题。他相信总有用得着这些资料的一天。

这种准备很快发挥了作用。“文革”后期,在一次会议上,魏寿昆大力提倡“固体电解质电池直接快速定氧技术”的研究。他说:“这种技术被称为当今国际钢铁冶金的三大发明之一。现在着手研究还不晚,可以和国外同步进行。”他把多年收集的资料交给了教研室。

在他的倡导下,国内钢铁界纷纷设立固体电解质电池直接快速定氧技术的研究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革”后,魏寿昆好像忘记自己年已古稀,如年轻人那样充满活力和热情,迎来了科研道路上的又一个丰收季节。

魏寿昆常常带领年轻教师,风尘仆仆地奔走在钢铁生产现场。运用选择性氧化理论,他指导上钢三厂的工程师们解决了不锈钢冶炼工艺中的脱碳保铬问题;为上钢一厂摇包中铁水托铬保碳提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1980年,他的专著《冶金过程热力学》出版,这本融入了他大半生心血的经典著作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日本著名冶金学家后藤和弘称赞道:“魏教授的《冶金过程热力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好的一部冶金热力学著作。”

在很多人看来,冶金学是门又枯燥又辛苦的学问,魏寿昆却乐在其中,一“乐”就是70多年。“科学就是要究根结底。冶金作为工业已经成熟了,但作为科学,还有很多问题可以钻研。”老人壮心不已。

1988年以来,耄耋之年的魏寿昆又致力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研究。1988年到1991年的四年间,他与王之玺、蔡博等专家一道,走遍了国内的各大钢厂,对我国的铁矿和煤矿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各大钢铁公司的近期和远期规划进行了调研,并向中央提出了两篇建议书。

“教授!我最喜欢别人叫我教授”

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冶金教育家、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有很多头衔。

“教授!”当被问及喜欢别人怎么称呼他时,他回答得斩钉截铁、中气十足。确实,“教授”是伴随魏寿昆时间最长的一个称谓。自1930年任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至今,他从事教育工作已有70余年,其教龄之长、恒心之坚、树人之丰,在中国冶金教育史上,乃至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严格地讲,应该是76年。”老人纠正了记者的数字,“我总共讲授过28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老人回忆起来也颇为自豪,他为我国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在这些学生中,有出类拔萃的两院院士,有著名的科学家和教授,有身居要职的政府官员,有声名显赫的企业家,也有数不清的学生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地工作在讲台、工厂和矿山上。他对每个学生作出的贡献都倍感自豪。

魏寿昆虽然执教多年,但每次讲课前,都要把教案进行修改,增补国内外最新的资料。在北洋大学的校志里有这样的记载:“矿冶系魏寿昆主任,他在课堂教学,条理之清晰,逻辑之严密,科学论证,分析之透彻,深为师生折服和钦佩。”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曾经出过这么一件事:没听过魏寿昆讲课的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想在毕业前聆听一次魏教授的讲座。这些学生说,听魏教授讲课可以“作为一种享受来使自己得到满足”。

魏寿昆对研究生的培养寄予厚望。他说,要想培养出能参与21世纪竞争的创新人才,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他还十分重视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作风的培养。

一次,有位研究生在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时,把一个“不理想”的点自行删去,使曲线更加符合“规律”。魏寿昆发现后立即亲手补上这个点,同时经过重新计算、绘图,最后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实验结果。事后,他让这位学生对比两人的计算结果,这位学生自知做错了事,诚心地道了歉。而后,魏寿昆才勉励说:“科研工作贵在诚实、严谨,来不得半点虚假。”

虽然年事已高,魏寿昆专门撰文探讨博士生培养问题,对博士生培养中的几个误区进行了分析,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按照中国农历的算法,魏寿昆老人今年刚好100岁。当问到为什么能这么长寿的时候,老人幽默地说:“我也没想到能活这么久!哈哈……”爽朗的笑声、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表达,让人真的不敢相信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长者是位百岁老人。

“够本了!”回首自己的大半生,老人用了最简单的三个字。

雨果说,“有些人是铁,有些人则是磁石。”而眼前这位搞了76年冶金研究的魏寿昆老人则是一块不折不扣的钢,他没有金子一样耀眼的光芒,没有宝石一样绚烂的色彩,他有的是温润如玉的外表,而这谦和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一颗坚韧、顽强的心,一颗经历了人生的千锤百炼之后依旧赤诚的心。(主题照片为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人物小传


1936年留德归国前

魏寿昆,1907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23年考入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工程系工学士学位,后到辽宁海城大岭滑石矿任助理工程师,半年后回母校担任矿冶系助教。1930年秋考取天津市公费留德,次年就学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1932年转学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35年自费进入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冶金系进修,主修冶金专业。1936年回国,在北洋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

“七七事变”后,任西北联合大学矿冶系主任。自1938年到1946年,先后在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等校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回北洋大学冶金系任教。1949年至1952年,先后担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副教务长等职。1952年被任命为北京钢铁学院第一任教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一级教授。1984年以来,相继获得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金属学会授予的各类荣誉称号,1985年获得日本铁钢协会授予的“荣誉会员”及国家教委授予的“老骥伏枥金奖章”等多种荣誉。

■成果解读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魏寿昆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五十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六十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等。新中国成立前获得专利5项。出版《平炉炼铁厂设计》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160余篇。从教76年,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回声

魏老曾经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九三学社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全社同志的敬仰和爱戴。
――洪绂曾(九三学社原中央副主席)

您是中国人民的宝贝,您也是我们日本人民的宝贝……
――不破?(日本著名冶金学家)

魏寿昆先生是我校的缔造者之一,对我国冶金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自身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超的学术造诣。
――石新明(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

■人物影集


1937年1月与杨英梅结婚。


1988年在实验室与研究生讨论论文。


1988年考察江苏梅山钢铁厂(左三)。


1979年与德国著名冶金专家申克教授(右)。


1991年在山东济南钢铁厂考察(右三)。


1992年在日本姬路城(中)。


2002年在北科大校门口。

(本栏照片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