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能力在感悟中提高

2006-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陈续 我有话说

中外科学界成功的经验证明,科学研究的创造力,往往是由人们面对复杂情况能否迅速地抓住问题关键并找到出路的能力决定的,这种能力就是直觉和洞察力。培养和训练科学研究的直觉和洞察力只有靠感悟:在实验验证的动手过程中去“感觉”,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去“领悟”。

“1860”,对于中国科大师生和那些

钟情于科大的考生、家长来说,几乎人人可以脱口而出这个数字含义――那是多年稳定不变的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名额。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形势下,中国科大的这个数字被戏称为“恒数”。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按照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就必须保证学生一走进校门,就能够享有实验验证的机会。

为保证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中国科大以学校拥有的同步辐射和微尺度物质科学两个国家实验室为中心,投入上亿元专项教学建设经费,建成了物质科学、地学与空间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金融与管理科学等大型教学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基地”、“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中心”等开放式实践场所。同时,理学院、信息学院、工程学院的一些实验中心相继建成了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平台,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进行各种实验和创新活动。林琳是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03级本科生,她大二时就在进行“蛋白质稳定性及变复性研究”,这种研究的主要设备价值Biacore3000,一台价值几十万美金,在其他学校研究生也未必有机会使用,而林琳则只需要一个例行的申请。林琳说:“在世界最好的设备上,亲手实验操作,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科学研究。”

在中国科大,大学生不仅拥有实验验证的优越物资条件,还拥有完备的指导体系。学生有了奇思妙想需要实践验证,不仅可以到相关的实验平台去,还可以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到航模设计与制作、移动机器人、天文与观测、无线电运动和网络与软件等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寻求老师的指导,而且参加这些活动,还可以获得学校特别设置的“创新学分”。如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还可以申请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申请进入大学生研究计划。目前,中国科大每年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近700项,每届本科生中有45%的同学参加了该项计划项目,每年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平均发表论文的比例约为15%。

“最近又有谁要来?”“下周有什么报告?”是中国科技大学校园里的“问候语”――中国科大从倡导科学的人文思想,推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围绕“科学与人文”主题,不仅开设了科技系列和人文艺术系列等一批优秀课程,还邀请名家、大师走进校园,将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引进校园,将最新的信息带进校园。几乎每周都有国内外的一流专家、著名学者走进中国科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茨讲《投资组合理论》,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讲《几何:魅力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教授讲《科学发展观催生新国民核算体系――绿色GDP》……还有吴文俊院士、杨叔子院士、秦大河院士等等。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原籍合肥,来中国科大的次数比较多,每次来访,杨先生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宾馆饭店,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悟’出来。”朱清时院士的这番话,应该是很好的经验总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