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数字”工人吴如

2006-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崔志坚 我有话说

“乌黑的原煤,在我眼里就是细米白面”。吴如的这个比喻乍听起来朴素得有点落伍,就像旧得发黄的老照片。然而,就是这个54岁的煤矿工人,从1981年初招工到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的新矿工,到今天的平顶山煤业集团一

矿采煤一队副队长,用一串串数字塑造出最具时代先锋意义的丰碑。

25:0

“炮器便携,随身带好;进行连炮,母线去掉;准备起爆,还要做到,扭脸向后,瞧上一瞧”。这些让煤矿工人备感亲切、实用的歌谣,是吴如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经验,编写的《煤炭安全生产四字歌》,内容既有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灾害预防,又有采面打眼、放炮落煤等技术要点,全文1.3万字。自幼家境贫寒的吴如,只上过三年学,就辍学在家务农。刚进矿那会儿,连队里工友的名字都认不全;而今,他的读书笔记已有40多本,只要有兴趣的他都学,最上心的是安全知识。记者发现,他居然还把《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煤炭部分工工整整地全抄了下来。从小吴学到老吴,至今也没弄个什么文凭,却成就了一身安全生产的硬本领,被工友们称为“煤海神针”。

2002年夏天,一矿要在全矿推行“戊组仰采放顶煤法”,冲在前边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吴如所在的一队。为了解决采面没有顶板采煤支护出现的困难,吴如连续两周吃住在矿,采面的每一个细节尽收眼底,所有积累在脑子里的东西翻腾了个遍,终于用“开小门、留大垛”的放炮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了放炮崩翻溜子、崩倒柱子的安全难题。众多行业中,煤炭行业相对危险;煤炭行业中,井下采煤一线最危险;采煤一线数炮采最危险;炮采中回采更危险。

25年来,吴如干的一直是险中险的“回采”活儿,可他未出过一次工伤,成为独树一帜的炮采“全能矿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2:110

打眼、放炮、支护、移溜、回柱、放顶……只要到了井下工作面,吴如好像身上有使不尽的劲。“我一天不下井,就感觉少点啥,难受。”吴如说。算得上痴迷井下的吴如,入矿第二年就以攉煤最多摘取了全矿“炮采第一名”的桂冠。而今,他依旧坚持在百米深的井下,干劲也依旧,是采煤一队最“老”的一个挖煤工。更值得称奇的是,吴如从1984年坚持至今的“升井不空手”的回收习惯。

刚开始时,吴如每次下井,常常是顺手把人们丢弃的小棍、坑木、锚杆、道钉等捡到巷道的人行道,升井时背上来。后来竟像着了迷。有一次,看见老塘冒顶的矸石堆下露出了一根架柱梁的尖,他就上去扒。有人劝道:“那不是咱班丢下的,别扒了,埋恁深,啥时候才能弄出来?”“你先走吧!”吴如头也没回。等他忙活了两个多小时,从矸石下扒出柱梁,手指都浸出了血,回到地面时,很多工友都已吃罢饭进入梦乡了。1997年,一矿规定:职工回收上来的井下物资,按价值大小给予奖励。时至今日,吴如“升井不空手”如故,奖金却一次也没领过。矿上回收站的同志也早成了习惯,只要见老吴来交废旧物品,只在单据填上回收物品的名称和价值,提奖单价和奖励金额两栏全空着,他们知道,写了老吴也不会要。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仅吴如22年“升井不空手”,所回收的物品价值就达110余万元。还有他清井下浮煤,少说也有2.2万吨,按一节火车皮60吨计算,可以装满300多个车皮。

一串数字一颗爱心

今年5月1日上午,河南省总工会主席李志斌专程到家里看望吴如和他的妻子何趁,送去了5000元慰问金。站在旁边的平煤集团董事长陈建生“命令”吴如:“这钱,你必须花在自己身上。”平煤集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倪政新后来还不放心,专门交待一队队长和支书“特殊任务”:“这钱没有花在老吴自己身上,我拿你俩是问!”

多年来,把自己的劳模奖金和慰问金捐了,已经成了吴如的习惯。那阵子,时逢煤炭市场疲软,矿上每位职工每月才拿300元工资,不少人因孩子上学或家人生病,生活遇到了困难。与大伙拿同样工资的吴如,就用劳模奖金买来米面送给大家。1998年初,吴如偶然从报纸上得知,南阳市唐河县郭滩镇乔岗村村民乔占全因生活窘迫,3个孩子面临失学。他决定每年资助乔家500元,直到这三个孩子完成学业。为了省出这个钱,他烟、酒都戒了,这一戒就是8年。去年夏天,乔家大女儿考取了河南黄河科技学院。2001年,建党80周年前夕,吴如为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交党费1000元。此前,香港、澳门回归时,他已分别交过1500元和1000元党费。……妻子何趁那里也有老吴的“数字”故事:一辆自行车,骑了17年,除了大梁和车把,其余车件都换过了;穿的衣服没有超过50元一件的……

吴如有一颗爱心,一个个数字,就是这颗心放射出的一道道绚丽光芒。有了这样一颗爱心,任何能想象到的数字,都会充满温馨和力量。让我们记住“数字”工人吴如,与他一起前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