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固本强基育良才

2006-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春华 孙贵山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坚持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相统一,莱阳农学院在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巩固人才培养基础,着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注重科技创新,以不断增强的科研实力支撑人才培养质量。莱阳农学院将质量至上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环节和过程。

莱阳农学院是山东省省属普通高校,建于1951年。在五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莱农人励精图治,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跨入新世纪,莱农人审时度势,牢牢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相统一,全面加快建设步伐,已由单科性农业院校发展成为一所以生物科学与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工、理、文、管、经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在深化改革推进跨跃式发展过程中,莱阳农学院始终坚持把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科技创新,打造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探索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瞄准社会需求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莱阳农学院党委行政一班人认为,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是新形势下高校的建校之本,强校之基,兴校之源。围绕完成好这一中心任务,早在上世纪末,学院就针对我国加入WTO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动向,跟踪调查本校毕业生的社会表现和适应能力,根据社会用人需求,探索和把握市场人才供需规律,建构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以增强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有扎实的科技创新和具体实践能力,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身心体魄。

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大力调整和改革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首先,着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拓展单一农科高校的办学方向,规划多科性大学发展战略,新增理、工、文等学科专业,形成了以生物科学与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理、工、农、经、管、文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框架。其次,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科专业,积极推进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转变,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应新形势下“大农科”的发展要求。再次,贴近农科专业,进行边缘扩展,大力发展近农、非农专业。建立和发展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传播学、土木工程和韩国语等数十个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在此基础上,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前提,以突出主干专业、增强专业适应力为目标,进行学科资源重组,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群。并以此为依托组建了植物科技学院、传播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等18个二级教学学院,拥有51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在动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注重培养过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莱阳农学院坚持把质量至上的育人理念,贯穿和渗透于教学、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全过程。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按照不同培养层次和不同专业特点,根据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分类完善和优化培养方案,综合梳理和规划课程设置,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炼专业主干、增强专业适应性,逐步构成宽幅型的课程框架,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复合性、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大空间。

坚持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精炼课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跃课外教学,突出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定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15%,其它类专业实验教学比重不低于25%。对部分接受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增加难度较大的探索性实验内容。每年立项资助30项优质课程建设,打造了一大批省、校级优秀课程。目前已完成开发和上网运行的多媒体课件140多项。

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学院实验室用房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32亿元,生均实验教学设备值5201元。拥有生物、化学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物理、工程训练、食品工程与技术、计算机基础、数码艺术等7个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使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实验教学保障水平大大提高。

注重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实践。“十五”期间,完成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20项,校级教改和实验技术研究课题208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学和实验技术成果奖34项,其中一等奖6项。教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拉动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上升。

把严格教学过程管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狠抓备课、授课、考试三个环节,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大力推进学分制管理改革,增强学生选学课程的自主性和目标管理的规范性。建立严格的教学秩序和考风考纪,制定了《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学生考试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坚持教学、考试违纪问题处理不过夜。

坚持教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重视师生思想品德的养成。院党委书记周学宝反复强调,要大力倡导“莱农精神”,即:“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莱农发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宽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正是铭刻在师生心中的“莱农精神”,激励着全校上下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使莱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紧紧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不仅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办学实力大大增强,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固强师资团队

打牢人才培养基础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败兴衰在人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学生。莱阳农学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院上下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倡导人才强校、人才兴校。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待遇倾斜吸引人才。学院在人才基金、科研启动基金、安家费、住房分配、校内津贴等方面,大幅度向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倾斜。对引进人才,博士、博导等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给予安家费16万元―25万元。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实行重奖,凡实现科技成果转让的,将转让费的35%奖励课题组,其它全部用于本课题研究经费追加投入。对以各种形式完成学历升级人员给予补贴和奖励等。一系列奖励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事业扶持聚合人才。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学院优先选拔高学历人才,充实各级教学和管理领导岗位,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新的用人理念,给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蓬勃生机。对引进人员,学院始终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量才使用,每年投入200万元为引进人才搞好实验室建设,并分别给予博士6万元、博导10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鼓励他们多出快出成果。目前,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优秀人才,多数担任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其中30多人走上了处级以上行政领导岗位。

感情倾注温暖人才。“莱农人有人情味”,这是近年来许多引进人才的肺腑之言。学院坚持职工利益至上,对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事业上的教师,不仅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在生活上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两地分居、子女就学入托和住房等实际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许多年轻教师激动地告诉笔者:目前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办的事很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也很大,但我们之所以选择加入到莱农,看重的就是她和谐的校园环境、浓厚的人文环境、融洽的人缘环境和团结奋进的干事谋业环境,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内部凝聚力和蓬勃的社会竞争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莱阳农学院副院长戴洪义告诉笔者,学院靠事业聚人、感情系人、待遇留人、环境育人的优良传统和用人导向,吸引着大批人才向莱农聚集,使学院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目前,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76人,硕士41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9%。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兴盛着莱农的育人大业,为广大学子开辟了一条成长、成才的坦途。

注重科技创新

支撑人才培养质量

在2006年初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莱阳农学院院长李宝笃博士再次强调: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不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但没有强大的科研实力支撑,肯定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这就是莱农人关于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因果关系的认识。基于这一人才培养观,学院在科研工作规划上明确规定:教师必须结合教学搞科研,任期内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不同的职级有不同的科研标准。为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学院将教师完成科研的情况,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

勤于耕耘,花香四溢。优越的科研环境,正确的科研政策导向,科学的奖惩机制,使学院在科研创新道路上不断结出丰硕成果。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72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55项,出版学术专著133部,发表学术论文2400多篇,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2项。其中,银果、银泰农用杀菌活性的发现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研究、克隆牛技术的研究、体细胞克隆牛繁殖机能检测及胚胎移植实验研究、五龙鹅品种选育和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丛枝菌根研究,获山东省2005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取得连续5年获得6项省部级一等奖的可喜成绩。

坚持产、学、研结合,使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紧贴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科研、受益于科研。学院先后与数百家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目前在省内外建立教学科研基地100多个,大批师生深入到工厂、农村等社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使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的系列仿生农药、“灰树花液体发酵液多糖提取技术”、LN3玉米新品种、“玫瑰精油萃取技术”等10多个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技术转让,累计转让经费达3000多万元,在2002年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名列第34位,在山东省高校名列第一位。

正如莱农人所追求的那样,较强的科研实力,为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人才培养搭建了高质量平台,给莘莘学子描绘出了美丽的发展蓝图。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年年保持在90%以上;年均研究生录取率占本科毕业生的30%以上,部分专业达到70%以上,同宿舍舍友集体读研现象已屡见不鲜;45%以上的毕业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本科毕业生参加山东省公务员选调,综合素质指标得到普遍认同,被选调人数连续多年保持在山东省总选调人数的11%以上。一批批高素质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受到各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