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确认识教育风险与风险教育

2006-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庄严 马书琴 我有话说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变化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我国高等教育在变化中面临着挑战,其风险凸显,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风险是收益的机会成本,只要有收益,就会有风险。就高等教育风险而言,按照其影响范围和能否避免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

性风险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特点;非系统性风险带有个体性、局部性特点。高等教育的系统性风险包含教育制度风险、应试教育风险、教育公平风险等;高等教育的非系统性风险包含教育选择的非理性风险、结构性失业风险等。

一、教育制度风险。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的特点是多样化,社会本身的多样化发展必然导致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制度上创新,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在层次结构上比较完善,学历从低到高,专、本、硕、博应有尽有,但在办学模式与类型上,却远未达到多样化要求,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学校的类型结构还没有健全与完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相对滞后,导致教育产品的趋同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蕴藏巨大的供求失衡风险。

二、应试教育风险。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存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在这里,考试和应试成了最终目的,升学率成了考核师生绩效的唯一凭证。应试教育的风险在于把大学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把上大学当作改变人生命运的必由之路。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如同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同质化而非多样化,知识化而非能力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必将为高等教育埋下苦果。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作为应试教育的成果,带给高等教育极大的挑战。

三、教育公平风险。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两个基本方面。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有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损害了教育机会的均等,高等教育的高收费导致贫困生群体的产生,损害了教育权利的平等。目前,我国教育差距远大于经济差距,表现在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升学率(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辍学率差距巨大;表现在地区之间,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规模和发展水平差距明显;表现在阶层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差距拉大,家庭经济能力、职业背景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系日趋紧密。另外,我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贫困生群体的存在,拷问着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四、教育选择的非理性风险。教育选择的非理性表现在:其一,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特点缺乏理性认识,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缺乏前瞻性和市场意识,增加了市场风险;其二,重学历提高轻能力培养,重知识积累轻实践磨练,导致追求目标模糊,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三,对高成本投入(高学费)与低效益产出(低工资)缺乏理性判断,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准备不足;其四,高等学校的学生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智商有余情商、财商不足,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欠缺,个性意识突出,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其成才和全面发展,从而也加大了事业成功的风险。

五、结构性失业风险。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失业,其特点是职位空缺和失业同时并存,其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失业”是一种因人才相对过剩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高校专业设置与需求错位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更是大学毕业生对职业选择、区域选择、薪酬标准理性预期脱离客观实际的结果。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00万左右,是2001年104万的近4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风险日趋增大。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高学历人群失业率增加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我们高等教育也处于阶段跨越期,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来临,机遇与风险并存,其风险不容忽视。对大学教育来说,更需加强风险教育。

市场经济背景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人们进入资本市场时,“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风险警示赫然在目,“未问收获,先问风险”的风险意识深入人心。而当人们进入教育市场时,其风险意识却极为欠缺。教育市场包含三方主体、两个分市场:其一,学生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大学作为卖方市场,生产者主权占据垄断地位,高校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是否培养出了适销对路的人才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性;其二,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用人单位,又面临买方市场的检验,消费者主权占据主导地位,增大了学生的就业风险。总之,学生面对学校和用人单位,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大学教育要顺应时代变化,帮助学生确立风险意识,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教育选择、教育投资和就业市场的风险构筑理性思维,形成理性判断。

转变观念,降低风险。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转变观念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其一,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大众化教育的多样性特点来源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各有用武之地;其二,转变传统的职业观。在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其职业选择的主导性、主动性地位下降,要求大学生的职业观必须改变。职业观的改变有助于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是否公务员、是否外企,抑或独立创业已不再重要,重在市场的接纳、能力的发挥、需求的满足;其三,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市场竞争走向社会,被动之中略带主动,其实教育和知识本身就可以创造就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才是应对就业风险的良策。

调整对策,化解风险。高等教育的高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教育中如何帮助学生化解风险成为当务之急。其一,深化教改,创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市场导向,以服务市场、满足市场为目标,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重能力、重实践,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其三,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创业型就业,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有效化解教育风险。(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