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达西村的魅力

2006-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庄电一 我有话说

毕业于新疆财经学院的依力哈木・牙合甫,曾在一个乡当干部。但没过多久,他就主动辞职回到家乡达西村,先当村会计,后又任村团总支副书记。他为什么如此眷恋家乡?达西村有何魅力,让他作出打破“常规”的选择?记

者带着几分好奇走进达西村,对他的家乡进行了采访。

依力哈木・牙合甫的家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这个维吾尔族占80%、汉族占20%的村庄,现在在新疆是声名显赫:已有“南疆第一村”、“新疆知名村”的美誉。而在1978年以前,达西村却是以贫困落后闻名。达西,在维吾尔语中就是“盐碱地”。当地有诗曰:“达西盐碱白花花,庄稼欠收日子怕,大人难得一顿饱,巴郎子露着光屁股……”走进达西村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可以看见“达西的昨天、今天、明天”展板,这首诗就写在“达西的昨天”里。

“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集体没有经济实力不行;要树立咱共产党的威信,集体没有经济实力不行!”这是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常说的话。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达西村形成了棉花、畜牧、林果、二三产业多业并举的格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科技是一把钥匙,没有钥匙就打不开门、进不了房子;不学习科技,我们的产量就提不高,经济就发展不上去。”沙吾尔书记的话很有说服力,全村很快形成扫文盲、学科技的热潮。经过不懈努力,全村农民都掌握了科技种田的本领,有150多人甩掉了文盲帽子。去年,达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136元。“村里有钱了,就要让村民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福利。”沙吾尔书记的话不久就变成了现实:达西村的福利连年增加,由最初的7项增加到现在的19项,“免费”、“补贴”、“奖励”是其“关键词”。去年一年,达西村就为此支出了26万元。全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6%。达西村真的富了:年收入在几万元、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都大有人在。每百人有手机61部,彩电、冰箱、空调的拥有量分别达到100%、80%、60%,摩托车户均1.8辆,家家户户都有拖拉机等农机具,有74户农民还购买了小轿车。

沙吾尔书记又发话了:“光有钱还不是新型农民,咱农民也要有高素质。”从前,打架、偷盗、不孝顺父母的事在村里时有所闻。村里建立了农民学校,农民不仅学文化、学技术,还学法律、学规章。有了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精神面貌大变。村里每年还拿出6000多元订阅党报党刊、购买科技图书,组织村民定期阅读学习。村委会不仅进行“四个主题”教育活动,而且与农民签订了“两个公约”、“四个合同”。达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魅力也越来越大。最近十几年来,达西村再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偷盗赌博、刑事案件、邻里纠纷、计划外生育和非法宗教活动。2004年,达西村团总支书记买买提・沙吾尔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在村史馆里,记者看到一张沙吾尔与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的合影。那是沙吾尔在2004年去江苏省华西村考察时留下的。这幅照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达西村人的抱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鼓励他们:“学华西,赶华西,达西定能变华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