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谐社会建设的四维路径

2006-06-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郝永平、彭劲松 我有话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涵多重含义的新概念,是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全面推进,即以发展经济为物质基础,以完善制度为根本保障,以

繁荣文化为精神支撑,以加强社会管理为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当代中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和谐度就会不断提高。

其一,经济发展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一般而言,经济实力的强弱与社会是否稳定有序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实力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人心思定,社会矛盾相对较少;而在经济落后的地方,人们往往因生活水平较低而产生心理波动,社会矛盾容易不断积累甚至加剧。因此,通过发展经济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会使各种社会力量得到有效的整合,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序。

其二,经济发展为社会难题的解决提供物质条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中,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了一些社会难题。经济发展不仅为社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而且往往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如经济发展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有效解决失业问题。贫困是社会不安定的“病灶”,而经济发展则是减少甚至消除贫困现象的主要途径。尤其重要的是,只有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提高对群众的说服力,从而有效地避免和化解各种心理失衡与社会冲突等不和谐现象。

完善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有序性,即社会主体、社会活动、社会行为在社会规范体系内融洽协调。诸多社会问题产生或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根源在于体制不完善。体制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体制对于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其一,体制完善能够优化社会秩序。体制以规范的形式确定社会资源使用的主要原则,保证经济社会资源在一定体系内得到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完善,将减少人为因素不确定性的影响,使人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引导。并由此保障人们各居其位、各谋其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体制作为对社会交往活动的规范,以统一的形式要求人们普遍接受并严格遵守,对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支持,对违反或破坏社会运行的行为则严加惩处,把人们千差万别的行为纳入统一的轨道中,使社会生活保持一种预期的秩序。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凸显了法治化、民主化要求,加速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公共管理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其二,体制完善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权益。由体制所确定的社会规则体系,能够确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应有权利得到合理行使,并获得相应的利益。权利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确保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在公开公平的氛围中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进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良好效果。如果体制不完善,人们合理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则会从根本上损害社会公平和稳定,也难以真正理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的体制,便于社会成员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平等地参与劳动创造、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

其三,体制完善能够协调社会矛盾。体制究其实质就是调节相互冲突的社会利益的秩序安排,建立一种高效、有序的运转和协调体系。体制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从而有效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体制完善有助于加强对日常利益矛盾的规范化监测和调控,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局部和基层,把冲突产生的负面后果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良好的体制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进行创新,以此来保护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有效化解不断产生的新的利益矛盾,从而在动态中维护社会利益的合理格局。

繁荣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文化繁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激励全体人民前进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借助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来夯实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一,文化繁荣为社会成员提供思想引导。社会成员一般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实施一定的社会行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人们就会失去主心骨,社会将出现一盘散沙甚至四分五裂的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将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消除腐朽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全体人民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建设当中。

其二,文化繁荣为社会前进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精神动力。在文化繁荣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思维、道德和信仰、理想等因素将整合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持力量,具体表现为对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认同,进而在实践中能动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具体来看,社会心理决定人们是否真心实意从事某项事业,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的成败;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影响着发展策略的选择及发展方向的定位;伦理道德的健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为社会发展提供适宜的人文环境;信仰、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精神力量源泉,反映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决定着社会发展能否一代接一代地传承相继。

其三,文化繁荣为社会发展提供素质支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对人的道德实践起着最稳固、最深层、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理性的自我选择,外部命令才能转化为内部责任,个人行为选择及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得到一种经常性的有效调控。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地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加强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加强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要求。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以有效的机制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其一,发展社会事业将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和谐社会建设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保护,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实施社会救助、社会互助,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可以缓解社会差距的扩大,使社会结构更趋合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的高级融合剂,加大对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坚持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等原则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可以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参与合作的良好氛围。

其二,建立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也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平和稳定状态,也是社会组织程度较高的公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提倡建设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以促使整个社会互帮互助,全体人民和谐共处。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推进社会诚信,必须大力弘扬正确的荣辱观,致力于构筑社会信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公信程度,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其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社会体制创新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才能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推进社会体制的不断创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社会体制创新的方向。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方法,提供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由于社会资源的扩散、单位控制向社区管理转化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泛化,社会事务不再只是政府与各级管理部门的公务,而是整个社会与每一个体都需要积极参与的事项,因而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和谐单位、和谐企业、和谐社区活动,为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