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汤营模式助农民实现土地经营利润最大化

2006-06-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本报成都6月18日电(记者张国圣)村民按自愿原则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公司,每亩地每年有900斤黄谷作保底收入;入股的农户可以自行选择外出或者在农业公司务工,获取务工工资;农业公司当年

经营利润的一半用于分红,另一半留作发展资金。四川省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帮助农民实现土地经营利润最大化。

汤营村属成都市的远郊农村,全村3500余人,原有耕地2700亩。2005年完成土地整理2300多亩,增加耕地约400亩。由于劳务输出组织得早,全村有1000多名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许多农户的承包地长年由老人和儿童耕种,效益很差。近年来,全村还有200余户村民搬到镇上的新区集中居住,这些人大都脱离了土地,转而从事二、三产业。

面临新的形势,汤营人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集约利用土地,使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在成都市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汤营村于2005年6月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有限公司。村党支部书记、汤营三联农业有限公司理事会理事长胡桂全说,组建农业公司的目的,就是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把单家独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搞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让村民从土地里多挣钱,有相对稳定的就业,从而形成持续的增收机制。

村民们算算账,把地交给农业公司种,自己不用花成本,收入还提高了好几倍,积极性就上来了。农业公司第一次想筹集1000亩土地入股,结果一下要求入股的土地超过了1600亩。村民胡树清的小孩到沿海打工已有多年,他因为家里承包了5亩地,一直丢不下,只好留下来种,但一年的农业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去年他用这5亩承包地入了股,入股后每月的收入达到了2000多元。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他也准备到沿海去打工。“反正每亩地的保底收入和红利,农业公司都要给我。”胡树清说。

羊安镇党委书记杜浒认为,在过去的土地流转中,农民只获得了微薄的保底收入,汤营模式让村民有保底、有工资,有分红,可以多渠道增收。汤营模式在农民依然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将他们变成了产业工人,是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补充和完善。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