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语走向世界的时代

2006-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桃 我有话说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表现为经济竞争力的增强,还有文化影响力的增强。新世纪伊始,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以中外合作的方式推动世界不同国家的中文教学,将

汉语语言与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这是增强中国文化国力的重要举措。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竞争,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的竞争。英语在20世纪成为世界性语言,得益于英语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国际影响力。有国际影响的跨国通用语言,诸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都与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扩张相关。它包含着沉重的殖民记忆与对后殖民时代国际文化秩序的认同。在全球化大潮下,抓住我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向世界推广汉语,既是文化抵抗的策略,也是文化发展的方针。

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之一,并非远大理想,它有历史的基础、现实的机遇、未来发展的潜力

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如果人类光荣的祖先和复兴者是在这儿走出方舟,居住下来的话,那他很可能在这儿留下了世界上唯一普遍使用的语言。”

欧洲人的想象与期望并非没有根据,起码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汉字与汉文成为东亚共通的国际语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中国和平发展、东亚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汉语热的出现,既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汉语热的出现,表现为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与学习汉语的风气日益增长。在西方,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语人口增长最快,汉语成为加拿大、澳大利亚使用人口最多的第二种语言。美国总统布什在今年一月全美大学校长教育峰会的发言中,强调加强“关键”外语教育,中文被列为关键外语并且位居第二。英国政府批准资助英国人学习汉语,许多公立和私立学校都积极安排教授汉语课程,汉语甚至可能挑战法语的地位。法国现今有近300所大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在传统的华夏文化圈与周边国家,汉语热势头更加强劲,韩国大学大多开设了汉语专业,同时在中小学推行1800个常用汉字的必修教育。东南亚国家一度华语衰落,新加坡一度取消华校关闭南洋大学,印尼、柬埔寨政府也曾禁止使用华语。如今在这些国家,华语的使用与教育正在蓬勃兴起。如果人们还没有发现华语蕴涵的文化价值,至少已经觉悟到华语的商业价值。禁华文教育长达32年之久的印尼,如今已在中学教育中推行华文,全国现有的两个大学均设有汉学系,华校复开、华文报纸复办,媒体开播华语新闻;新加坡学习华语的人数与日俱增,并举行政府组织的推广华语的活动。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遍布全国,华文教育发展成为从幼儿至高等教育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泰国,原有华文学校约150多所,近年来又创办了一批华文学校,并规定汉语为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缅甸开设的华文学校超过100所,学生达五万名。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新生,当时复办的华文学校多达50所,学生达四万名。在越南,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了“汉语教学指导小组”,一些地方成立了“汉语教育辅助会”,20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汉语已成为越南的第二大语言。

语言文化已成为“软国力”的重要指标

汉语热的出现是中国国力增强的表现。中国经济以高于8%的GDP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增长,对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对内推进民主法制,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讨论多元文化架构下汉语的国际发展问题。全球化时代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表现在“硬国力”与“软国力”两个方面。“硬国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与科技实力,“软国力”则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作为“软国力”的表现形式的语言文化,已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指标。汉语热的出现,既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广汉语,不仅要认清当今局势,思考发展策略,还应该清理历史遗产,为我们的行动提供资源与信念基础。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