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06-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周绍森 张莹 我有话说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伟大号召,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使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努力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始者、新路径
的引领者、新制度的倡导者和新氛围的营造者,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

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造就一支宏大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

第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工程的中坚力量。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决定性作用贯穿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始终,这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原始创新,需要具有超前科学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挑战现有科技理论,追求具有战略性的突破;集成创新,需要具有较高转换和应用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整合,促进科学技术尽快物化为“第一生产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具有较高模仿、吸收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提高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程度。只有以自主创新人才为中坚力量,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工程。

第二,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地区)未来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其创新潜力有很大关系,而创新潜力取决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不同的国家(地区)要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优势来促进创新潜力向现实创新能力的转化。比如,美国以雄厚的资本和创业条件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为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增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秉承了中国人勤劳智慧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潜在创新人才资源将成为我国发展和创新的最大优势。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是将潜在的创新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另一方面是将创新人才资源加以集聚、整合和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创新人才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发展的障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促成新一轮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道路,牺牲了丰富的资源、优质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难以持久,而且对人类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面对落后生产力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只有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促进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提高物质资本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和环境污染程度,发挥人才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是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改变跟随模仿的追赶模式,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和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法宝。只有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才能为我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施自主创新人才战略,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第一,转变观念,形成尊重自主创新人才的社会共识。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必须变革思想观念,树立新的科学人才观。一要转变“重物轻人”的思想,坚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经验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人才资源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培养一大批置身于领域之巅而能够纵观全局,徜徉于专业之林而能够融会贯通,活跃于团队之中而能够广聚英才,致力于技术创新而能够面向市场的拔尖人才,特别是鼓励敢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冒尖,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二要转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培养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前期积累和长期的艰辛探索。要克服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充分肯定和尊重自主创新人才的艰苦工作,倡导和培育坚持不懈、奋力创新、“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三要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氛围。允许失误、宽容失败,鼓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要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积极的合作竞争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的激情,形成“百家争鸣、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

第二,改革体制,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基础。要以服务国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要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革除科研机构设置重复、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科技发展需求相协调的新体制,为自主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一个宽松的空间。二要改革传统科技评价指标,建立一套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把科研项目的评价纳入制度评价的科学轨道,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评价体系的基础,鼓励开展创新性强的项目研究。三要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学会用知识产权获取竞争优势;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保障自主创新成果不被侵犯;把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组织引导高新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考核,从而使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保护行动落实到方方面面。

第三,转换机制,打造自主创新人才的创业平台。一要转换科技投入机制,针对我国目前科技投入水平较低、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较少的状况,加大科技投入在GDP中的比重。在科技人才投入方面,应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人才的投入;在科研项目投入方面,应倾向于创新人才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支持原始性创新,调动自主创新人才的创业积极性。二要转换引才机制,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驻外机构为支撑的引进人才系统。要及时掌握国际前沿研究的核心人才信息,科学制定和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和留住一流人才作为考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党政领导的重要指标,作为实施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主要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制定鼓励政策,给予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要重视以优越的创业平台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来吸引人才;要重视引进人才的继续学习,在边干边学中鼓励自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广开渠道,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广泛吸引外来优秀人才。三要转换用才机制,为自主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要避免科技人员使用的行政化趋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注和充分满足创新人才的合理需求,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防止徇私舞弊和学术腐败,鼓励创新人才之间展开积极的竞争,以创新实力和创新成就获取各种发展机会;要改变创新人才的评价考核导向,以其成果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的衡量标准,推动自主创新人才在科技战场上创造辉煌业绩。

第四,创新教育,培育大量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相辅相成,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为关键的是推动教育创新,为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转变,从单纯追求全面发展向注重个性发展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不断激发创新潜能。二要创新教育模式,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重点。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专业型教育模式向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变,从单纯模仿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要创新教育制度,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创新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向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倾斜;创新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促使学生提高培养创造力的主动意识,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繁荣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