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讲好原理规律,重视联系迁移

2006-06-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地理特级教师 王树声 我有话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地理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手段也在改变,其中“地理要讲理”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因此教好地理首先在于对地理原理的理解,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同时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培养联系
迁移等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根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联系实际,推理分析,进行阐释说明。

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分析地理事物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了条件。

例如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联系不同范围的大气运动,解释不同地区的风向及其成因。如全球范围的高低纬度之间的三圈环流,大陆与海洋之间因热容量不同和季节冷热不均形成的季风环流;同是昼夜,城市与郊区形成的城市风,沿海地区形成的海陆风,山坡与山谷形成的山谷风;只要了解“冷热不均――引起上升与下沉运动――气压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推理。

又如:飞机能在高空平稳飞行,是因为所在高度的高空气温高于理论气温(即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也就是说,如果上升气流气温降低数值高于垂直递减率,则高空气温就低于理论气温,飞机容易颠簸。反之,如果上升气温低于垂直递减率,则所在高度的高空气温就高于理论气温,气流上升运动平稳,飞机可以平稳飞行。根据这一基本原理,结合有关图像,就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二、利用已知与未知的相关联系,总结规律,类比异同,达到触类旁通之效。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联系性、相关性、差异性等联系的线索,如利用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性就可以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运动规律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利用地理知识的联系性可以进行归纳、分类、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关性就可以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影响与制约等;利用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可以类比相同、相似、相异、相反等。

例如:沙尘暴问题在地理教材中虽未涉及,但由于生活中频频发生,在教学中就需要联系实际予以关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中亚及中国西北、北美洲美国中部、非洲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陆),教师应分别作推理分析,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如沙尘的物质来源,各主要沙尘暴地区的盛行风向,世界沙漠的分布地区,以及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的分析,沙尘暴的危害及影响地区,并联系自然与人为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三、对于运用知识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掌握重组、归纳、迁移、联系的方法。

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单纯记忆和重复,而在于思考和运用,运用知识的途径要以新的指导思想把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如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必须教会运用知识的方法,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线索,同时还要培养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运用学科术语的表达能力。

例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许多等值线的概念及其判读方法,实际上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只要把最基本的等高线的判读原理掌握,其他就可归纳共同点,举一反三;甚至等水温线、等盐度线、等震线问题也能判读。

例如:中亚地区的“白风暴”问题,从干旱地区的河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平原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风力、干旱地区大规模垦荒会导致荒漠化、不合理灌溉会使土壤盐碱化、大量引河水灌溉会使湖泊面积缩小、湖底干涸、“白风暴”中盐尘的来源即来自盐碱化的土壤和干涸的湖底等。把不同知识进行了重新组合,揭示了在干旱地区大规模垦荒、不合理灌溉带来的后果,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地关系的有益启示。

又如: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发生偏转,变为西南季风影响到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同理,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也会发生偏转变为西北风,影响到澳大利亚西北部,这是知识迁移的案例。

又如:从禽流感的出现,联系到候鸟的迁徙路线,并进而联系大陆架、湿地等候鸟觅食地区的分布,同时还联系到家禽饲养或大规模养禽场的分布等,这些相关知识的联系,拓宽了思考问题的线索,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