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要由农民来打分"

2006-06-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高建进 我有话说
本报福州6月27日电(记者高建进)由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福建行政学院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会”昨天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齐聚一堂,对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进行热烈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应该依靠谁来建设新农村?”
、“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专家们讨论着的每一个话题,都紧扣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迫切需要的理论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它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密切配合,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福明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他提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将其作为富民工程、利民工程,而不能搞成面子工程、政治工程。“新农村由谁来建设又依靠什么力量建设?这是个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石山认为,农民群众最了解当地情况,有实践经验,必须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要充分依靠他们,使他们有参与决策权,有批评和监督权,这样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并防止重大失误。他与胡福明都认为,农民群众应该是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人,政府要引导广大农民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而不能由政府将规划包办制定好了,再由农民来被动执行。“各地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我看就要由农民来做结论,由农民来打分。”胡福明这样说。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五项内容。专家们认为,在新农村的五大建设中,其中文化建设特别重要。原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司长郭书田提出,应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现代的进步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新文化。他说,当前传统文化出现严重断层,修复民族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建设新农村说到底是个文化问题。当前农村与城市相比,传统文化保持得更好一些,在建设新农村中一定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并推陈出新,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之中,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

新农村建设会不会影响我国当前的城镇化进程?怎样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认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搞好工业化、城市化。“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要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城镇化搞好了,才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才能使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同时,只有新农村建设好了,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村市场才能扩大,工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城镇化才能持续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城乡协调。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还由此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策略,主要是扶持农民合作社建设,鼓励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推广和普及,开发优质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完善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