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能让“卫星上天”和“马桶不漏水”的都是人才

2006-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曹建文 我有话说

●人不能不现实,但也不能太现实,没有精神追求的人生会留下遗憾

●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还需要大批高素质普通劳动者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良心和智慧之所在,要服务于社会良性发展

纪宝成教授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时节,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共有413万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他们将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检验和挑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大学生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大学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

做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记者:经了解,人民大学刚刚分别举行了学位授予仪式和毕业典礼。我们还了解到您在两个仪式上对毕业生都有语重心长的讲话,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纪宝成:人民大学在6月30日举行了2006年学位授予仪式和2006届毕业典礼,学校非常看重这两个仪式,做了精心的组织和准备。对学生来说,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对学校来说,也是最神圣的时刻之一,因为培养的人才要开始接受社会检验。

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主要是博士毕业生,我对他们提了三点希望:第一,不断追求思想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第二,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第三,做身心强健的人。参加毕业典礼的本科生居多,我也提了三点希望:希望他们牢记中国、牢记人民、牢记大学,不但具有创造和收获物质财富的能力,也要具有自我精神提升的能力,做一个在精神上不断自我提升的思想者,做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两个讲话中,我都强调了在践行“实事求是”校训的同时,希望同学们保持一定的理想主义,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追求思想的深度,追求人生境界的高度。在理想主义的照耀下,拥有优雅的人生、奋斗的人生。我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考虑到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创造物质,又依赖于物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变得很重视物质实在,很现实。人不能不现实,但也不能太现实。现实到没有畅想,没有自得其乐,没有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有遗憾的。

争做国民表率敢为社会栋梁

记者:我们知道,要培养出优秀人才,首先必须有好的理念支撑,请问人民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持什么理念?

纪宝成:人民大学在新世纪之初就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就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前者主要指做人,后者主要指做事,我们强调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做“国民表率”,就是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而且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与情怀;做“社会栋梁”,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贡献力量的建设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胸怀天下,勇于担纲,德才兼备,知行并举,素质全面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当然,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要从基础做起。要做“道德才艺堪为典范的公民”,首先就要做“合格的公民”。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诚信,要求学生“忠诚、勤勉、朴实、友爱”。

记者:具体说来,人民大学在培养学生时,会着重培养他们的哪些能力和素质?

纪宝成:人民大学历来很重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理想情操的陶冶。我们特别强调学生要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适应实际的需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不局限于校园这一活动空间。人民大学校内有近百个学生团体,学生活动十分活跃,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经历,而且表现都相当不错。

人民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很注重建设者这个词,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总归是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绝不能是眼高手低、牢骚满腹者。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问题眼光,但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和体现时代的脉络与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辩证的批判精神,但目的是为了提出建设性意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问题眼光也好,批判精神也好,都是为了对社会和国家做出有益的贡献,而不能是毫无建树的破坏性的。

“卫星上天”与“马桶不漏水”: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之道

记者:您曾经表示:“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您提倡的是一种多样化人才观?

纪宝成:对。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社会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等各种各样的家,还需要数量更多、更为庞大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队伍。

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上下工夫。既要培养拔尖的思想者、科学家和各类专家,也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理解创新型人才既包括一流的可以进行科学发明的研究型人才,也包括数量更加庞大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可以推广扩散新技术新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如果把高等教育的目标都定位在培养诺贝尔奖获奖者上,那问题就大了。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再往下的路该怎么走?考察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在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后,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进行了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调整,最重要的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以,我多次呼吁要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行单独的入学考试,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为了配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区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个体系,相应的,把高校分为三类――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明确它们之间的不同定位。研究型大学,偏重学术、理论,培养研究型人才;教学型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通用型应用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岗位操作型应用人才。并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评价机制,让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科学定位,各就各位,各安其位,发挥各自的作用。我们国家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大学,还要有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既要培养出一流的拔尖的科研创新团队,也要培养出一流的高技能的劳动力大军。

记者:可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似乎有点太过追随市场了,许多学校纷纷开设热门、实用的专业,在教学中偏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性素质课程,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纪宝成:的确,专业设置趋同化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盲目的趋同化浪费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质量,影响毕业生就业。

在学生培养中还有一个“道”与“术”的问题。现在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术轻道”的现象,无论理工类还是社科类大学都是如此。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既重“道”也重“术”,让学生成为“道”“术”兼备的人才。

所谓“道”就是理论、理性,就是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指向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和视野等基本素质。“术”,就是具体的操作性知识。重“术”不重“道”,太急功近利,大学生的素质就会下降。大学首先要重视知识、能力、责任感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完善,同时重视必要的“术”,基本的“术”。

另外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良心和智慧之所在,要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考虑目前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社会长远发展需求。不能把媚俗说成是适应需要,不能把急功近利、随波逐流说成与时俱进。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就是一些冷门专业即使暂时招生不好,也要办下去。对于一些目前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我们就要办下去。我们要为社会储备人才,为未来储备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