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作坊”何以能建大高楼

2006-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海云 我有话说

有媒体报道,在前不久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一位国内有名的专家担忧地说,在银行将贷款门槛提升到35%后,开发商的资金缺口将达到3100亿元,预计将有二三成的开发企业将破产。于是有人惊呼:“这将会导致外资

、民间资本、其他行业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业。”

情况真有那么糟吗?

据统计,在2003年,全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37000家,而目前则超过了5万家。在北京,房地产企业也是数以千计。有人说,北京每栋大楼的后面,都站着一群房地产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散、乱、差状况,一直有专家、官员呼吁解决,然而却愈演愈烈。为什么呢?门槛低、利润高,是房地产业“小作坊”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通过关系拿一块地皮,成立一个公司,然后向银行贷款,再通过美轮美奂的规划图和所谓的概念大做广告,吸引消费者眼球,销售商在保证开发商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哄抬楼价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成了房地产开发、营销中最常见的方式。正因为是“空手套白狼”,这些房地产“小作坊”不仅将风险转移到银行和消费者头上,也是房价上涨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一个著名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总监曾经介绍说,他所在的公司以1000万元的资本,就启动了一个数亿元的项目,只交了15%的土地出让金,就可以拿土地反复抵押融资,这样最后居然开发了一个商品房小区。

有专家介绍说,中小房地产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开发之初,由于行业门槛低而进入房地产业的,多年来未被淘汰,但也未形成气候;另外一类是新近入行的规模不大的企业。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家有几种很常见的模式:一种是政府部门人员依靠关系获得土地自己下海做地产;一种是工厂拆迁,工厂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自己原有土地起家;一种是郊区镇、村大队,圈一块自己村里的地,成立公司做地产;还有其他行业资本觉得地产业利润丰厚而轻易涉足

现在,“空手套白狼”的“小作坊”们则遇到真正的“克星”。今年5月发布的“国六条”和不久前九部委出台的“十五条”,对规范、整顿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措施中,有一条十分重要,就是为抑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和房源,对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贷款。

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理该大力发展。但是如何发展,是继续散、乱、差,高价“强迫”消费者,还是走规模、集约、低成本,惠及广大消费者的道路,应该值得认真研究。有经济学家说,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作为一个产业,在长达20多年发展中,它发展的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支持,是极为罕见的。除非这个产业的发展属于战时动员,除非它的产品的需求属于非常激增,除非国民经济对它的要求是异常短缺。

这次继“国六条”之后,国家九部委很快联合出台了“十五条”,其中有八条直接涉及到房产商,对房地产开发从户型设计、金融贷款、土地开发等诸多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相信会对房地产业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在“2006年商业地产发展趋势及如何促进中国商业地产健康发展的专家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指出,从今年开始,中国房地产企业将进入重新洗牌阶段,房地产企业将由现在的5万家消减到1万-2万家。

由此看来,对一些乐于“空手套白狼”的中小房地产商,大可不必为他们的即将被淘汰而感到忧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